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考试重点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最为常见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研究者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操纵一个变量(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由实验组和对照组、自变量和因变量、前测和后测三组最基本要素构成。 :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其中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是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问。 :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包括不同的类型,最常用的有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媒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它通过对文献的抽样,对文献内容的编码、录入和统计分析,来揭示文献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讨社会现象指间的相互关系。) (调查研究):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 抽样 问卷 统计分析 :简称普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 特点:(1)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2)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3)调查项目不能多,只能了解某一方面必不可少的基本情况。 :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优点:(1)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2)十分迅速地获得资料数据(3)比较详细地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4)应用范围十分广泛(5): 1)选题阶段(是一项调查活动的起点,是整个调查工作的第一步。调查问题一旦确定,整个调查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也就随之确定。调查问题选择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调查工作的成败。) 2)准备阶段(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3)实施阶段(也称收集资料阶段或调查方案的执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深入实地,接触被调查者,所投入的人力也最多,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最多,需要很好地组织与管理。) 4)分析阶段(也称研究阶段,主要是对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统计、分析。包括对原始资料的清理、转换和录入到计算机中等工作,也有用各种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工作。主要是定量的统计分析。) 5)总结阶段(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质量,应用调查成果。是对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全面总结。) : 1)重要性(调查课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即用途或用处。) 2)创造性(创新性或独特性,与众不同的地方。) 3)可行性(研究者是否具备完整这一调查的主、客观条件,即行不行得通。) 4)合适性(所选的调查课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没划):1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2从个人经历中寻找3从现有文献中寻找 :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 :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查找相关的文献 2)对文献进行选择 3)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 )描述性调查:所关注的焦点通常在于回答总体的各种结构和分布是怎样的,即它回答的主要是人们的特征、行为或态度“是什么”,或者研究的现象的特点、分布以及趋势“怎么样”,而不在于回答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结构或分布。在方法上要求做到系统性和全面性。(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要注意描述的准确性和描述的概括性。) 2)解释性调查:用于回答社会生活中的“为什么”,说明社会调查现象发生的原因,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理论性更强,通常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实地调查,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比描述性调查跟严谨,针对性更强。在分析方法上,它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考试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