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特色庞桶药浴疗法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滕红丽,梅之南,郭力城
【摘要】瑶医特色庞桶药浴疗法是瑶医常用的外治法,是将采集的新鲜草药,放入大口锅中煎煮,药液煮沸后20~30 min,趁热倒入特制的大木桶中,加冷水适量,保持水温在38~42℃进行洗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文章主要介绍该疗法的特色、优势、技术操作规范、作用机制及其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瑶医; 庞桶药浴; 疗法; 风湿免疫病; 治疗; 应用
瑶医特色庞桶药浴疗法是瑶医常用的外治法,是将采集的新鲜草药,分别捆成小把,放入大口锅中煎煮,药液煮沸后20~30 min,趁热倒入深80 cm,直径75~80 cm的大木桶中,加冷水适量,保持水温在38~42℃进行洗浴。浸泡1次/d,15~30 min/次,7 d为1个疗程[1]。本疗法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
“庞桶药浴”是瑶族人民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良好习俗。其与瑶族生态环境(多雨水、云雾,短日照,湿度大,生产力低下)及其瑶族地区多发病常见病相适应的独具特色,集防病、治病、健身于一体的养生方式。
1 特色和优势
传统的瑶医理论认为: “盈则满,满则溢,溢则病;亏则虚,虚则损,损则病”,而湿盈则就会引起寒湿凝滞,寒湿凝滞常引起风湿病;“风敌病”(风湿病)是由于风、寒、湿侵袭所致百体筋脉阻塞,九窍不通,盈亏失调;或由风邪外袭,湿热流注经络,或风寒湿邪久郁化热而致。在岭南,冬春季风湿病为多发病常见病。风湿病相当于瑶医“风敌”“风敌病”“风敌闷”“风敌松闷”“风敌架闷”[1]范畴。
采用瑶医特色庞桶药浴疗法治疗,就是以其祛风除湿,舒筋活血,解毒通络,强身健体之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调整机体盈亏平衡状态,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功能。瑶医特色庞桶药浴疗法在治疗风湿免疫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瑶族民间流传久远、对风湿免疫病治疗有较好效果的传统治疗技法。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瑶医特色庞桶药浴疗法具有简便廉验、安全有效、克服西药治疗风湿免疫病的局限性和副作用等。
2 技术操作规范
药物组成入山虎(瑶语:别钳丈)(两面针)、上山虎(瑶语:走钳丈)(海金子)、红九牛(瑶语:色拱主)(毛杜仲藤)、青九牛(瑶语:拱九命)(宽筋藤)、紫九牛(瑶语:拱九色)(翼核果、血风藤)、大钻(瑶语:浸端)(厚叶五味子、冷饭团)、九龙钻(瑶语:龙九端)(龙须藤、九龙藤)、大红钻(瑶语: 浸色端)(异型南五味子、广西海风藤)、小红钻(瑶语: 细色端)(冷饭藤)、双钩钻(瑶语: 双钩端)(钩藤)、麻骨钻(瑶语: 麻松端)(买麻藤)、槟榔钻(瑶语: 槟榔端)(大血藤)、九节风(瑶语: 拱节风)(草珊瑚)、九层风(瑶语: 鸡蝉咪)(鸡血藤)、三角风(瑶语: 三角风)(常春藤)、牛耳风(瑶语: 拱照风)(黑风藤)、半荷风(瑶语: 半荷风)(金缕半枫荷)、爬墙风(瑶语:爬墙丈)(络石藤)、倒丁风(瑶语: 倒丁风)(雀梅藤)、黄骨风(瑶语: 黄骨风)(多花勾儿茶)、接骨风(瑶语:九节风)(接骨木)、麻骨风(瑶语: 麻骨风)(小叶买麻藤)、大果马蹄荷(瑶语:荷罗莲)、接骨木(瑶语:八麦麻)、兔儿伞(瑶语:破凉伞)、舞花姜(瑶语:罗锅崩)、走血风(飞龙
瑶医特色庞桶药浴疗法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