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空间网络分析系统
系统设计
1. 技术框架(参见图 1)
应用层
井下运输矿井通风井下给排水
矿井供电安全应急数据维护
软件层
地图浏览操作、矿井生产业务算法
IrisSkin2第三方插件等 SuperMap Objects
数据层
SDX+
SDB+
文件数据源
SDD SQL Server
图 1:系统技术框架
系统架构采用分层设计思想,从程序逻辑上划分为数据层、软件层、应用层。
其中数据层采用基于文件的数据源与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类型数据源两种并行模
式,作为各类空间数据的数据源。分别通过 SuperMap 的 SDB、SDX+数据引擎来
优化存储和调用。“软件层”主要实现具体的应用逻辑算法构成,由实现地图操
作的功能模块、各类矿井生产业务算法、基于 IrisSkin2 第三方插件、SuperMap
Objects 及抽象出的一些公共类构成。应用层设计是根据具体的业务类型,只实
现应用逻辑的显示功能。
2. 功能设计
1) 系统登录:打开系统,出现一张以煤矿为背景的画面,待系统启动后,画面
自动退出,输入密码,登陆系统。出现系统导航界面:系统应用、用户指南。
系统应用即系统对用户操作的实现;用户指南即用户操作手册(帮助系统)。
2) 用户操作界面:界面分为上中下,中下再各分为左右两块,上:主菜单和工
具栏;中左:功能框架;中右:图幅显示窗口;下左:鹰眼显示;下右输出
窗口及状态栏。
3) 主要功能操作界面:
(1) 通风系统:通风系统较为复杂,其界面较多,其主要界面设计为:
在生产矿井风量解算和新建及延伸矿井风量解算:在一个窗体中设置一
选项卡,将矿井的基本通风单位的风量分别列出,每个选项卡中可以为
风量计算设置参数,并算出风量,最后求和。
按风量计算矿井生产条件:当要求用已知风量计算矿井生产条件(能容
纳的工作人数、瓦斯浓度限额、巷道适宜风速、适宜温度)时,从图中
选择已知风量的巷道,并输入一定参数,系统会自动根据已存贮的数据
计算出这些条件并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出多选择点的编号、名称以及能容
纳的工作人数、瓦斯浓度限额、巷道适宜温度。
风路调整:在通风网络图上,选择需要增加风门、风墙的巷道或,或者
要删除的风门、风墙或风机,或调整风机的风量、风向,则图中与该巷
道风量、风向有关系的巷道会自动调整风量和风向。比如在某一巷道增
加一个风门,则与该巷道串联的通风巷道将失去通风,与该巷道并联的
巷道将风量增加;如果改变一个风机的转向,则与该巷道相连的巷道通
风方向会改变。
(2) 运输、供电、给排水、安全应急:在地图上将生成路线高亮显示,并将路线
结果以表格形式显示,在调整路线时,将所有与该线段并联的路段在下拉框
中显示,对需要修整的路线重新选择。对于安全应急,当生成某一避灾路线
时,除在地图上高亮显示外,还可将其显示在安全事故处理报告的模板上,
将其另存、输出打印。
(3) 参考预案:主要是煤矿事故典例和通风参考预案,以文档形式存储在系统文
件中备用。事故典例包括各种煤矿事故,在一个事故类型中各有几种不同的
例子,将其超链接到帮
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空间网络分析系统系统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