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片吴立友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09·08·16古代的职官古代职官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第三个时期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地清末,时间长达两千三百多年。1、国君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战国开始称“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hán)”,简称“汗”;土蕃称“赞普”。2、宰相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其长官叫尚书令。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回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3、中央各部门长官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①太常②郎中令③卫尉④太仆⑤廷尉⑥典客⑦宗正⑧治粟内史⑨少府九卿之外,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①吏部②户部③礼部④兵部⑤刑部⑥工部隋唐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4、武官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有: 太尉。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魏晋以后,权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
古代的职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