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仪陇蚕桑的兴与衰.docx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仪陇蚕业的历史和现状仪陇县蚕桑局 罗兴智 胡以正仪陇蚕桑发展从有记载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了。据历史记载,1906年,全县栽桑养蚕只限于马鞍乡的朱德和当时任县参议长吴泽阶家、以及与阆中相连的观紫全区和土门区的几个乡,他们除了栽桑养蚕外,还兼缫土丝。 1909年,县参议长吴泽阶在马鞍大办蚕桑事业,仪陇县政府为支持参议长吴泽阶发展养蚕事业,特出示布告,并在以后设立蚕桑局、蚕务局,1916年蚕务局所属蚕桑传习所,正式招收学生,先后办了14期,共招收学员160人,学习蚕桑技术(毕业后不负责分配)。后蚕务局又更名为实业所、实业局。1926年实业局长鲜于挺之父鲜华三在回龙 (现回春)鲜家坪开办“自立蚕桑学校”,向农民传授栽桑技术。 1931年,仪陇县属保宁(阆中)蚕区。当时因丝价高昂,每担丝价高达到 1600两银子,故称为“一两生丝,一两银子”之说,因而栽桑也由分散农户到小片集中。 1939年仪陇在观紫场镇建立第一个茧庄收茧,负责观紫、观音(现先锋) 、中坝、张公及全县其他地方蚕种的发放,蚕茧收购。当年全县发种3122张,全年收茧 31220公斤。后因内战,弄得人心惶惶,造成丝价低落,茧无人收,养蚕人纷纷砍伐桑树,据当时的记载全县桑树砍去三分之二,到 1949年止,全县养蚕、产茧数量甚微。建国后 1950年,仪陇县人民政府在农业科下设立了仪陇县蚕桑指导组,专管蚕桑发展工作,加之, 1954年国家实行在收购蚕茧款中提出 3%的蚕改费,其中, 40%由省、地掌握,县掌握 60%,用于发展蚕桑生产。栽桑、养蚕、产茧有了很大的恢复,桑树由 ,发展到 975万株,,产茧由 。 倍。后来由于“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怕饿肚子,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开始了大量的毁桑,到1963年桑树毁掉了一半以上,仅400万株,蚕茧产量也在24万公斤到25万公斤左右徘徊。随着1964、1965两年栽桑,全县桑树总数又上升到了1480万株。后因受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响,派性波及到广大农村,栽桑停止了,有六年时间没有进展。直到1972年当时任县委第一书记的王春林和县委书记康智盛比较重视蚕桑,亲自采桑果,育苗栽桑。当年全县共采鲜桑果9万公斤,还从县外调回干桑籽1425公斤,育苗4634亩,到1977年桑树总数达到了 4500万株,养蚕4万张,产茧近 90万公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县委和县政府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全县实际出发,把发展蚕桑作为了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和拳头产业来抓,连续大育苗大栽桑,桑树基础持续上升, 1981年达到了 117万株,养蚕、产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养蚕达到了 9万张,蚕茧总产突破了200万公斤,1981年创造了历史的最高纪录,达到了207万公斤。1982年,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变化, 蚕桑生产也由队营变成了户营,而人们的思想还没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加之农业规划上的顾此失彼,四边桑的空隙栽上了柏树,刚解决温饱的农民担心再饿肚子,出现了密植净作小桑园损毁事件,桑树基础大量毁坏。仅以当时全县产茧之冠的大仪乡为例,房前屋后小桑园毁掉80%,四边桑挖掉20%以上,蚕茧产量也随之下滑。到1984年全县养蚕仅71337张,产茧下降到1364395公斤。为扭转这一局面,1986年开始,省

浅谈仪陇蚕桑的兴与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59972402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19-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