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呼唤
一、向内心开拓的成圣之路
少有凌云志一心成圣贤
京城,一个深深的宅院里,一丛挺拔的翠竹前,只见一位青年正对着竹
子凝神静思。这几天,他每天一早就来到这里做这个“功夫”,整整是第七
天了。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像是非要从这不会说话的竹子中体悟出什么
深奥动人的道理一样。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王守仁。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 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
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曾隐居在会稽阳明洞中,并创办过阳明
书院,又世称阳明先生。正是他,在明代中叶创立了一个风靡一时的王阳明
学派,而他本人,又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作为缙绅地主阶级的豪强派代表
为巩固明王朝立过赫赫战功。所以王阳明这个名字,流传得十分久远,甚至
传到了日本,几乎压过了他的正名。
王守仁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先可以上溯到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
之( —)。但他究竟是不是王羲之的后代,现在也很难考证。王守仁
的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年间的进士,官至南京的吏部尚书。祖父王伦却没
有做官,人称竹轩公,是一位有著作行世,像东晋大诗人、大文学家陶渊明
一样的隐士。祖父在家乡以教书为生,精通古代《左传》、《史记》一类的
经典,性格旷达,喜欢吟诗,他的学问和品行都给了王守仁以重要影响。
王守仁一出生,就伴随着一些传奇故事。据说生他那天,祖母曾做一梦,
梦中见一天神抱着赤子乘云而来,耳边隐隐约约地还听到鼓乐声。正是借这
个瑞兆,祖父给他取个名字叫“云”。他出生的那幢小楼后来被乡人称为“瑞
云楼”。可是这个乘云而来,又名叫“云”的孩子,幼年时就似乎不顺利,
年龄岁了还不会说话。家人十分着急,四处求问也不得其解。据说,又遇
上一位神僧,有一天他看见“云”在街上玩,便摸着他的头顶,说:“好个
孩儿,只可惜道破。”言外之意,此孩儿取名为“云”是泄露了天机,所以
不会说话。祖父从此便将他改名为“守仁”,“他也随即会说话了。
据他的《年谱》所记,王守仁岁的时候,有一天忽然背诵起祖父平时
所读的书,问他,才知趁祖父读书时,他已经默记了。岁时,因他父亲在
京城做官,他跟随祖父去北京,途中路过金山寺,一次酒席宴上,众人赋诗
为乐,他便抢先赋了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
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这首以金山为题的诗很有文采,当时便惊煞了
满座的宾客。
但王守仁却不以一般的读书、做诗为满足。他有自己的志向,即通过读
书而成圣贤。有一次在私塾上学,他经过一番静坐凝思,忽然向老师发问:
“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当时一般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科举
做官,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读书登第
了。”但王守仁却不以为然,他不无怀疑地说:“我看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
等事,最重要的,应该是读书成圣贤吧!”
王守仁要读书成圣贤,可是他的性格却与当时人们心目中圣贤的标准不
是一个模样。他小时候喜欢玩军事游戏,有一次上塾师的课时竟然逃学而去
和其他孩子做这类游戏,被父亲抓住自然是教训一顿。还有一件传闻更出格。
他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的妾经常虐待他,他不堪忍受,于是想了一个巧法:
有一天他与一个巫婆串通起来,在街上买了一只叫长尾林鸮的怪鸟,放到父
妾的被褥里。等这个女人睡觉的时候,怪鸟一下子窜了出来,一面在屋里乱
飞、一面怪叫,直吓得她魂不附体。待请来那个巫婆,巫婆又按照事先约定
好了的,说是王守仁的生母化做长尾林鸮来惩戒她。就这样,王守仁用一种
异乎寻常的计谋改变了自己的不幸。从此,父亲的妾再也不敢虐待他了。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王守仁从小便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他有自己的
个性,这个性曾被他的父辈看做“豪迈不羁”。而这样一个豪放不羁的人,
他心目中的圣贤标准是怎么样的,他将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成圣”之路呢?
逐胡儿骑射学兵法辞章
王守仁立定成圣的志向,要做一个对封建社会有用的人。从此,他便开
始从多方面锻炼自己,增长才能,扩展知识。正像郭沫若先生在评价他时所
指出的:
一种不可遏抑的自我扩充的努力明明是在他青春的血液中燃烧着的。他
努力想成为伟人,他便向一切技能上去追求。人所一能的他想百能,人所十
能的他想千能,人所百能的他想万能了《郭沫若全集·王阳明礼赞》)。
他首先学习的技艺是骑射和兵法。从少儿时起,他就喜欢玩军事游戏。
现在稍稍长大了,便开始关心国家命运。明代中期,封建王朝开始由稳定逐
渐走向危机和衰败,而王守仁生活的成化年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十分尖
锐。看长城以北,有鞑靼势力日强,
【工具辅导类】少年哲学向导丛书良知的呼唤—王守仁心学觅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