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下的闽西高中教育
郭刚
从199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36年,期间进行了多项改革,使之更适应时代与民众的需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2006年在本省正式实施以来也经过了8年,2009年起已有新课改后的高中毕业生参加了“新高考”。那么,闽西地区的高中教育,从新高考与新课改中收获了多少?失去了多少?今后应当怎样面对,我想在这篇短文中稍作讨论。
一、高考恢复36年来的重大的改革
1、招生体制改革:1983年有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方法,到1985年改为国家计划招生与收费的调节招生“双轨”制,再到1997年全面“并轨”,由国家“统招统分”改革为“双轨”制,最终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的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大幅度增加。
从2004年起,全国逐步实行高考“统一考试、分省命题”。这样,各省之间,特别是教育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招生情况与考分变得没有可比性。
2、高考科目改革
从1985年以后,逐渐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由理科7科文科6科发展到1995年起全国各省实行高中会考基础上的“3+X”模式,即必考语、数、英之外,理科加考理、化,文科加考史、政。1999年广东省率先采用“3+X”模式,我省从2001年起实施3+理综(理、化、生)、3+文综(政、史、地)模式至今。2007年新课程改革以来,陆续有12省市出台新高考方案,我省从2009年起已经开始试水“新高考”。
3、招生方式改革
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到各省,由各省统一招生,主要依据是高考成绩。1985年起北大等43所高校可招收少量保送生。2003年起,清华、北大等22所高校方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起53所高校有自主招生权,允许港澳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4、考试、测量技术改革
1985年起逐步推进标准化考试;2004年起全国逐步实行高考“统一考试,分省命题
”;2002年起实行网上阅卷、网上录取。
此外,还有从2000年起,在一些省市试行一年两考,两次招生改革。宣布取消对考生年龄、婚姻限制,高考日期提前至6月7、8、9日等人性化改革。
高考改革的目标: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不论怎样改革,高考作为一种最权威的甄别测试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在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呈大众教育的今天,它特别表现在名校、高校的选拔上。
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距1995年开始的国内第七次课程改革十年之后,全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省于2006年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迄今已有八年,并且于2009年起我省高中毕业生就参加了新课改后的“新高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声势更大、范围更广、力度更深,是在为顺应时代、社会发展要求、适应个人选择、个性发展需求、适应日益增长的教育民主、教育公平的口号下提出的,新一轮课改要求借鉴国际课改趋势与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的高中课程体系、课程要体现时代性、选择性、多样性。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主题和根本任务是: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高中课改的主题。而改变“考试文化”,改变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构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本次课改的根本任务。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主题、任务、目标、理念等方面看,其实施牵涉到多个
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下的闽西高中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