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s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概况
城市规划走向多学科化、综合化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人口急速增长,城市职能结构转变,大中小城市的不同发展策略
城市群与区域规划的发展
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与平衡发展,更多大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
城市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城建设
60’s以来的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特点: 覆盖更广、类型更多
各经济区整体发展
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
日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1962年---产业发展
1969年---整治环境
1977年---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1986年---成熟、稳定、安全、开放的国家
60’s以来的总体规划
大伦敦发展总体规划---集中发展
反磁力吸引中心城市,城市发展长廊,观念反复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平行带状发展战略
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城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华盛顿地区2000年规划---放射长廊发展战略
长期发展计划,七方案比较与选择,重视公共交通,振兴城市中心
东京都改建规划---复合式城市结构
确立多个城市副中心,带形城镇群,科学城建设,旧城改建计划,鼓励外迁
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多中心城市结构,八大规划片,等级规划分布,限制主城的森林绿带26平方米/人,多级快速放射路与环路
60’s以来英国的新城建设
更大、更紧密、更独立,强调经济性
第二代新城---郎科恩
加大规模,简洁的8字形结构,分级组织、融合居住环境,鼓励公共交通
第三代新城---
规模更大些,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与规划,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景观设计
兰开夏新城---城市群
60’s以来法衡大城市地区的发展
增强其综合性和吸引力
依托现有城镇,发展较快
松散与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积极尝试新技术革新
美国、日本、前苏联的新城建设
60’s以来大城市内部更新改造
内城渗漏现象
建设多个城市副中心/地区性中心
采取多种政策恢复中心内城
基本要点:缓解旧城中心的压力/旧城复兴
居住复合性增强
多层次、立体化的先进交通方式
重视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
60’s以来的科学城与科学园区
60年代的筑波科学城
尖端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松散
生活设施先进,环境优美
分区清晰,人性化,功能单一
80年代的关西科学城
重视科研体制和城市发展新模式的研究
依托区域网络优势: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经济地理条件
塑造城市品位,增强吸引力
欧美的科学园区
形成条件:现有人口、科研机构、投资密集、超前技术
弊端
60’s以来的古城与古建筑保护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与世界遗产委员会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1979年开始登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保护内容增多,不仅是古建筑,文物环境、街区与古城,乡土环境与民俗文化
保护法规的建立健全
60’s以来的城市中心建设及其它
评价城市标准---历史、文化、环境
先进、完善的交通组织---立体化、步行化、人性化
以绿化和文化环境突出各自特色
中央广场立体化、空间化
多样化的城市商业区---各种形式的步行街
回归自然---城市园林绿化
火烈鸟与5‰计划---城市艺术品设置
60’s以来的居住区与居住环境
科学、系统研究居住环境
摒弃单一生硬的规划方式
以科学高效为基础的人性化
各类用地的适当有机混合
整体化设计---整体式小区、大型综合建筑
低层高密度住宅群
外国城市建设史-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