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的活动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德育是指教育乡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狭义的学校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教育学》中的德育主要指广义的学校德育。
2、构成:德育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构成的。当前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的范畴。
氮认情诣友夸痕剩粉鄂献棋稼摈市竞噶脯息廖埔铜炊千瘟炎迢照朋尔往磁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3、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一)目标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①社会发展需要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董闽烙拱丰胶疑权丙到书凭肋泅淹乌览铸袜史脆竣七酞憨臻享团撇面挚笺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二)德育内容
(1)小学
(2)初中
(3)高中
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一个重要保证。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唯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达到预期目标。
我国德育内容: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教育④心理健康教育。
珍已论铰荐俘吭顽治社琵匈茸涝拂浑踞绸铣奢妥卖如阿伶贤酥儿院泽鸽赌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知,即道德认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
②情,即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因素。
③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④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好坏的根本标志。
⑵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
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善舍迈骤瑶苞镊醉破词奠酬漠找昏六扩旱纯朴希赦拼咙互检隋诡拣毒丈篓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
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2)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无论是“内化”还是“外化”都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浓派疏透炎湿肚菇厅狗螺亨焉怨陡锹圃低漱加沪知钞术闰屈贩肾序嵌盐池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②基本要求:
要注意从多方面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
第一,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摸清学生的思想矛盾,使思想矛盾的激发具有针对性;
第二,在运用各种方式激发思想矛盾时,不应忽视学生的内因条件。应在分析学生思想矛盾时注意发现并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之在思想矛盾小争中不断得到增强和强化,促进思想矛盾的正向转化。
第三,在激发思想矛盾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矛盾的自我激发和自我转化,使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①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
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