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优质课评比的误区.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优质课评比的误区
●王祥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能否提高, 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优质课评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常用模式,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评价标准,对一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其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优质课评比活动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对于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应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发现在优质课评比工作的实践中存在着如下一些误区:
一、“中评不中用”,只注重形式
对于部分教师来说,优质课主要是为了评优、获奖。因此,课堂教学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教师根据常规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为了迎合评课者的口味而设计、安排课堂教学环节;评课者往往也是按照评课指标,从“教学目标”、“程序安排”、“课堂提问”、“多媒体运用”、“学法指导”、“能力培养”、“板书设计”、“教态”等方面评估整堂课,似乎很好。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审视这些课,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来评价这些课,仔细想想学生在这些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就不难发现,这些课整个课堂教学并不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参与进去;这些课往往只有教师和教案,缺少学生和学案, 师生的活动情况仍然属于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
二、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师的“教”
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不少授课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学生看成是为了配合好教师的教。我们在评选优质课的活动中,有时问授课教师:“您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能得奖吗?”教师往往回答:“那要看同学们配合得怎么样了。”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授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在课堂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由授课教师导演的电影脚本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把教学过程看成了“学”服务于“教”,忽视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服务于“学”。三、只实现认知目标,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养成。但是,在优质课评比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把完成认知性任务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或唯一目的。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最具体的往往是认知性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现象。这就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情形:“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优质课评比的误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ros00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