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整理,疏漏之处,有待增改。文中所及,代表的是一种观点,未可尽信,对儒释道的认识,还是要身体力行。可以肯定的是,儒家和佛教都十分重视“行”的哲学。至于宗教是否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宗教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仍需探索。
楼宇烈:佛教与当代中国文化
佛教,在中国是一种宗教。提到宗教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大家很多遐想。长期以来,除了宗教学系或者哲学系的学生有宗教学习之外,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宗教方面尝试性的教育,因此大家对宗教的了解会有很多盲点,会有遐想。
宗教,这几年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是在不断的扩大,包括佛教也是这样,在南方,东南沿海地区,佛教这几年的发展尤其迅速。这是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之后的变化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对宗教的认识,认为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有它的社会根源和认识的根源。比如说,人对自然界的变化无法掌握,对人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于是产生对神灵的信仰;很多被压迫阶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一些原因产生了宗教信仰,当然宗教也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如果产生宗教根源消失了,宗教也就消失了。
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幻想宗教会消失,是不现实的。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的有限性这对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这就有可能导致宗教是永远存在的。必然的事情一定是通过许许多多的偶然事件构成的。偶然性事先是不能把握的,如果事先可以把握就是偶然,偶然就带来很多不可知。
举例:飞鸟飞过,恰巧落了鸟屎路在人身上:落在佛陀身上,落在他人身上,或者落在自己身上,-会有不同的说法。
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有的人生来贫贱。佛教说,前世因,后世果。唯物主义不承认命运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偶然,例如树上美丽的花被风吹过,有的落在路上,有的落在厕所里,人的命运就像这花,落在路上(富贵人家)和落在厕所(贫贱)都是偶然。这显然是变了样子的宿命论说法。必然和偶然这对哲学矛盾,纠缠不清,也是导致宗教存在的原因。
科学发展了,或者社会变革了,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宗教就会消亡?这是不是这么简单的。认识了必然和偶然,就了解,宗教的存在是有根源的。
正常的人都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精神和心灵现状),都希望不断的有所提升,有所超越,都对一种神圣的东西有向往,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希望有依靠依赖,有这么一种力量的支撑,对超自我力量的情感寄托,都是产生宗教信仰的一种根源,不是必然会产生,但是至少是一种根源。
事实证明,不是科技的发展,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科技的发展没有完全取代宗教,反而在某些方面激发了对宗教的需求。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的环境,人们的身心被弄的疲惫不堪,现代社会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比以往更迫切。现状是,全球我们的科技越发达,我们的宗教就越发展。人们在越来越收到自我创造技术的约束时,就越需要人文的关怀,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文的关怀,宗教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给人心理的关怀。宗教的存在具有长期性。
这些年来,我们更多的认识到宗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道德体系,有助于人的精神生活的建立,有助于人心灵的成长。
这几年我们又提出,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希望宗教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要做到这样,就要允许宗教走向社会,但是现在的规定是宗教只允许在宗教场合出现。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呢?有,那就是让社会走向宗教,让寺庙敞开大门,例: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1992年开始),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3次;今年全国有20多家寺庙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十几年增长了20倍,可见这个发展是相当快的。
1997年录共有寺庙13000,到现在,至少增加了2000多座。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佛教得到迅速的发展。寺庙的规模在扩大,佛教的相关杂志和网站越来越多。
对于佛教,需要有一些正确的认识。为什么有人说:“本来有文化的人,信了佛教之后没有文化了?”应该说,信了佛教,应该变得更有文化,更有品味,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人对佛教还没有“正信”。佛教是反对迷信的,是一种理智的的信仰。所以有人说佛教是一种理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宗教,是一种依靠智力解脱的宗教。有的宗教是透过神灵的形式来表达人文的关怀,而佛教不是强调这点,而是强调人的自立,即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超越生死。这点,可以从佛教的产生和佛教的教义教理看出来的。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在当时的印度环境中,是以异教的形式产生的。印度是宗教情感最浓,抽象思维很强的国家。在印度,宗教信仰是全民性的。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教,第二是君主武士,第三是商人,最低是奴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宗教信仰。主流印度教,是从婆罗门教演变过来的。世界四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
国学家楼宇烈佛教和中国文化讲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