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与张九龄《感遇》诗比较分析陈子昂与张九龄《感遇》诗比较分析[摘要]初唐诗人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其《感遇》三十八首便是其诗歌理论的实践。而盛唐诗人张九龄罢相出荆州以后所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比兴、寄托。语言清新秀丽,感情沉着冷静。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风格的情操和复杂的情感体验。[关键字]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艺术特色初唐诗风承袭南朝齐梁浮艳雕琢之气。“四杰”的出现为长久凝滞的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他们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种面貌。正如杜甫《戏为六绝句》中说道:“王杨卢骆当时体。”[1]初唐诗风的根本转变是由陈子昂完成的。他像一位豪情壮志的战士,用革新的诗歌思想与艺术的诗歌语言,影响其后的诗人。以下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他的理论主张与诗歌创作。陈子昂(661——702)字伯玉。理论上他主张“风骨兴寄”。在诗歌创作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其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便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实践运用。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与玄虚构思,因此一首有一首的思想。如《感遇》其一:“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2]在诗中,诗人以“兰若”自比,借花草在秋风中的凋零悲叹自己的芳华流逝,以表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不能及时有所作为的苦闷。寓意凄婉,寄慨遥深。再如《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徇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3]是指斥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一言失慎而被杀者,以至人人自危的这种现象的。另外,在《感遇》诗中,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感遇》其三十五就是表达这种情感的。陈子昂不仅在理论上完美的阐述了他的诗学主张,也从创作上成功实践其理论见解。其后张九龄继承陈子昂的传统,创作《感遇》十二首。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张九龄的《感遇》诗。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唐代开元尚书丞相,韶州曲江人。开元时代贤相之一。后被李林甫排挤出朝。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尽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张九龄早年倍受皇帝宠信,仕途平坦,故所作诗大多为奉和应制之作,词采富艳,情致深婉。后诗人由于忤玄宗意由右丞相贬荆州刺史,仕途的跌宕起伏带给诗人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因此感慨加深,诗歌风格转趋朴质简劲。政治上的严重挫折,使张九龄深深地陷入思君、忧国、伤世、自哀、自重等复杂的情感体验之中。《感遇》十二首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人沈德潜认为张九龄《感遇》诗的特点为:“感于心,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与感知遇意自别。“[4]。通读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我们可以发现:在清新简练的语言之下,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有着专一的主题,即表现自己追求的高尚风格。其诗在娓娓叙来的哲理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皆是温柔敦厚、沉着冷静。且诗人能够巧妙的借鉴和运用《诗》、《骚》等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寄托的手法来抒发诗人对朝廷现实的愤懑。在诗中,诗人或
陈子昂与张九龄《感遇》诗比较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