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网之鳞,海阔天空——读韩敬伟山水画创作的随想
- - - 作者:孙世昌
艺术创作上的“自由王国”,是每个献身于艺术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要真正跨入这种境界,谈何容易!中国绘画传统是张网,花很大气力进入这张网的李可染先生引用古语表述过自己的体会:“入网之鳞,透脱为难。”古代画家只有一张网可入,透脱出来就成大家。现代画家又多了一张西方绘画的网,这网有古今之分,但都是近百年来的中国画家或被迫或自愿地加上去的,所以透网就比较难,故尔现代中国画界缺乏大家,没了领军人物。现今的创新,有时似乎是突破了中国绘画传统的网,但画了几年再回头看看,又撑进西方的网中,当代抬起头来看看,“自由王国”还在前面。真正跳出这两张网的,现代画家能有几人?大多数人在网中争扎而不自知。
孟子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绘画得有规矩,破了既成的规矩,创造了新规矩就获得了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道理。即使是民间艺术,虽然没有高等美术院校认可和熟悉的规矩,但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口诀、规矩、民间艺术的高手,也是破了既有规矩才获得随心所欲的表现自由的,这是艺术的辩证法,也是历代大家都走过的道路。所以“透网”必先得有个“入网”的过程,入了网再破网而出与没入网完全是两回事,这里起码存在高下、文野之分。有志于中国画现代转型的画家韩敬伟,从他的艺术经历和实践探索来看,他是在这个“入网”与“破网”的过程之中的。他属于有能力入也有能力出来的少数人中的一个。
一般来说,高等美术院校出身的画家,往往是自觉不自觉地入了网,但是由于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是西化的,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西方艺术之网者多,真正进入中国绘画传统之网者为数很少。韩敬伟是鲁迅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画家,在鲁美他掌握了较坚实的造型能力、中国画常识和写实技巧,也学了中外美术史论。以我对鲁美和韩敬伟的了解,其实学生时代的韩敬伟进入中国画传统之网并不深,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他却主动地进入了西方近现代绘画之网。他用心研究过毕加索绘画造型、结构、线、色块的“分解”与“重合”,钟情过马蒂斯绘画的平面分割,大胆的色块布局和强烈对比,还有西方现代绘画的时空错置、变形、构成及色彩语言等。他的研究所获,直至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所画的作品里,还随处可以找到受其影响的痕迹。韩敬伟那时画画风格多样,表现手法善变,或重水墨,或重色彩,或色墨结合;有时写实,有时写意,循环往复,穿梭于西洋、东洋、本土艺术之间。他那时年轻气盛,创作精力旺盛,出品数量多,艺术感觉敏锐,思路新颖,充分显示了他的才气。他的绘画面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他于那时成名,我看是顺理成章的。自从他画的《社火》系列作品在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和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后,韩敬伟的名字受到了普遍关注。1991年在新加坡举办了三人联展,参加了“中国当代名家作品展”。1993年应日本山郁夫先生的邀请,东渡日本,在东京举办了个展。他的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艺术馆、辽宁美术馆等及国内外私人收藏。同时,他的艺术成就也引起美术评论界的青睐,在当时的青年画家里算是成功者。在此之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至二十一世纪初的近十年里,韩敬伟的山水画创作又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方向是向本
透网之鳞, 海阔天空——读韩敬伟山水画创作的随想海阔透网之鳞韩透网之鳞透网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