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读《爱弥儿》想到的久闻《爱弥儿》文笔异常优美,感染力极大。传说康德每天不管天气怎么样都要按时散步,以致当地居民根据他路过自己门前的时间来对表,但他只有几天扰乱了时间表,那是《爱弥儿》扰乱了他平静的内心。他还说,《爱弥儿》得读几遍,因为初读时受到文笔之美的吸引而不能去注意它的内容。确实,虽然汉语与法语在文化上是大相径庭的,加上种种客观方面的原因,难免在翻译过程中会对作者的文采有所抹杀,可能在某些原意或深层含义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转达。尽管如此,在阅读《爱弥儿》的过程中,仍然能够被其美妙的行文屡屡征服,感到他的文笔就像他书中内容所表达的“自然”原则般自然,是那种很传神的自然而然的风格。大师风范在字里行间就能感觉得出来了。尽管他的文笔之美是如此的让人倾倒,如此的值得一说,但在这里,我更想说的却是在这本书里所表达出来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思想体系----新颖、独特、深刻,具有绝对“善感性”力量的“自然教育理论”。《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40余年了。在这240余年间,读这本书的人是很多的。但是,每个人的读法却不尽相同。有的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读,欣赏书中浪漫主义文笔清新和抒情词句之优美;有的把它当做一部纯理论著作来读,惊叹作者推理之严密和结论之合乎逻辑;有些人把它看成一部反基督教的书,对它严加驳斥,而有些人又发现他在书中一再颂扬“仁慈”的上帝,说上帝是“永恒的”和“聪明的”,因此便认为这位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还有些人对书中关于女子教育的论述大加挞伐,认为他贬低了女子的地位,而有些人则不这么看,认为卢梭的论述是本着自然的道理,根据女性的特点陈述他的看法,因此不能说他不公平。当然,也许以上这几种读法和看法都有些偏颇。但卢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三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为他换来的却是8年的颠沛流离、到处被人驱赶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爱弥儿》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震惊。我确实不敢保证他所说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是正确无误的,也不能担保他的理论拿到现代还能适用,但这些难道是重要的吗?谁又能说一个人的所有的思想都是一定要正确而是永不过时的才能称得上是伟大呢?我觉得在生活一个社会环境中,能够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已经是很难得了,更别说能够独树一帜,创作出一套流芳于后世,让人不禁叹为观止的教育理论的经典来了!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尔》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由于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被牢牢地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他要求“回归自然”。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
《爱弥儿》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