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和盛——我的家》中共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委员会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人民政府和盛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前言】和盛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和盛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四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就在这片“膏腴之地”上开拓耕耘,为古蜀鱼凫王朝的发祥地。和盛,因水的灵动而泽润。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李白、杜甫、陆游、朱熹等文人墨客在此游历唱合,留下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千古绝唱。二○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一周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本书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了和盛英姿,乡土风情,不仅对我们开展镇情教育大有裨益,而且是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通俗读物。希望广大读者读过本书后,进一步加深对和盛镇情、民情的了解,并借助历史经验,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乘势前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和盛镇而奋斗。【序】和盛乃都江堰灌区的首泽之地,自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站立于这块土地,感觉到了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她繁华不失宁静,灵秀饱含创新。和盛物产丰富,民风朴实,是一个容易让人从骨子里感觉安逸的地方。和盛人民聪慧勇敢,锐意进取,树起了一座座历史丰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和盛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美丽和盛——我的家》一书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该书经过数月艰苦细致的工作,终竣其成,付梓出版。该书以朴实的语言、准确的数据、大量的史实,记载了和盛镇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诸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了和盛人民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充分凸显了和盛镇的新风尚和新气象。《美丽和盛——我的家》图文并茂,高度浓缩了和盛的人文、地理、历史,记述了先辈们创业的艰难困苦和光辉历程,展现了和盛英姿、乡土风情,堪称和盛镇的“小百科全书”,使人能够从中了解和盛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人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忱。因此,这又是一部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乡土教材。希望全镇广大青少年朋友和全镇人民加强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和盛镇情、民情的了解,并借助历史经验,放眼未来,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乘势前进,为创造属于自己幸福而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拼搏!【和盛概况】和盛镇是温江区北部重镇,也是温江最早的两个建制镇之一。距温江城区7公里,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相传清康熙五十一年,湖广移民舒姓在此定居摆渡而得名舒家渡,有诗人曾留下“开口楼头月,江边渡口灯,月落灯还在,廖廖几点星。”的诗句,形容当时渡口的繁荣景象。自清顺治十六年建制以来,和盛一直是温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和盛镇东接万春、西邻金马河、北接寿安、南邻成温邛高速路,全镇花木种植面积达18,000余亩,是温江主要的花木生产、种植基地。2009年,根据“全域成都、全境温江”的发展思路,温江“八大经济功能片区”也应运而生,和盛涵盖了金马国际体育城片区、国际乡村度假产业片区、现代农业产业片区、职教片区四个功能区域,并以四大片区为依托,狠抓“333战略”(三个节点、三条轴线、三大板块),构建和盛镇“一龙头、一重心、全域协同”的整体发展格局。即以镇区及职教片区为龙头,以现代农业片区为重心,其它农村片区全域协同发展,并以“节点带动轴线,轴线带动片区,片区带动全域”为工作重心,形成以职业教育为龙头,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与房地产为重要驱动的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示范地。【地理历史】建制沿革和盛镇昔称舒家度,相传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湖广移民舒姓在此居住,摆渡而得名舒家渡,后在民国五年置和盛保后得名和盛镇,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安阜桥建成后,代替渡口,清嘉庆年间有吴、龚两家在此开盐店,后又名山县张某在此修建一排四间的“开口楼”房屋,至此舒家渡场镇相继形成,1954年始置镇,1958年并入柳江公社为直属大队,1962年复置和盛镇,1992年镇子乡合并和盛镇,1998年与镇子乡分离,2004年温江区进行了新的区划调整,将原属于天府镇的8的村划归了和盛镇。行政区划和盛镇全境南北长,东西短,。有城镇一处,即镇政府所在地舒家渡,。全镇辖舒家渡、柳岸、广水、东宫寺、友庆、綦江等6个社区居委会,土桥、渡口、石坝、李义、石牛、渡桥、玉河、春林、铁篱、临江等10个行政村,共有村民小组183个。舒家渡社区:舒家渡社区是全镇经济文化中心,管理范围有安阜上、下街,兴盛街、前进街、大桐街、烈士街、和正街、和兴街、建设路、滨河路、柳河街。,辖区居民小组3个,总户数826户,1631人。舒家渡是全区最大的农村集镇之一,辖区共有单位29个,工商个体、经营户
《美丽和盛——我的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