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小组成员名单及学号:一、实践项目:多媒体课件制作(PPT)二、课件名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三、选题思路:(1)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它是10年动乱乃至数十年极左路线的终点,又是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起点。这个里程碑的两端,站着两位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代表性人物。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必要性和伟大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前提、逻辑脉络和观点体系。(2)每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由此可知,无论哪个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建设,都不可能照搬别国的建设模式,在中国开始社会主义摸索和建设的初期,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于是在建国初期便模仿和借鉴苏联的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苏联模式已经愈来愈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在1992年,中国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目标。可以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便完全的开始独立自主的按照自己国情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创新,是毛泽东思想在信贷的延续和发展四、分组分工:五、实践过程:选择了改革开放这一主题后,我们便开始了准备工作。从三个人对教材内容的认真阅读到实践材料的收集,再到上网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都做了细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才能进一步地了解改革开放带给我们重要成果。整个过程花了将近两个礼拜。首先是小组成员对主题的选定,确定完主题之后便是对选题内容的讨论和分析,分配成员任务。其次便是从书本和网上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这一过程主要由赵文豪进行收集。然后是PPT的制作,主要由张文强负责制作。最后罗文俊进行实践报告的写作。基本内容完成之后,对已完成的作业进行适当的修改。六、实践内容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转移:确立实事求是指导方针,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工作重点转到建设。(2)改变: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变管理活动思想方式。(3)放权:肯定权力下放原则,大力精简各级机构,解决党政企的问题。2、重大意义(1)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三个转变: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合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3)新道路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2)自发性: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一些地方”是指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和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3)主要内容: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影响(意义):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③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