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
孙波
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
使。“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
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而这个词则是来源于希腊文的名词,有感觉和感性认识的意义。推而广之“美学”一词被广泛用到古希腊,远在古希腊史词和悲剧鼎盛的时代,柏拉图就在其《理想国》里重点讨论了文艺及其政治影响。并写了一篇专门论美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接着亚理斯多德就写了《诗学》和《修辞学》。以后他们的思想就为西方美学打下了基础。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作出结论,再用结论去指导实践。
“美学”一词传入中国,一般都从王国维说起,但有学者考证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美学”一词。在此我也不肯忘加断言。但不管从何时开始,其使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早在中国古代就已形成艺术哲学的理论和思想形态。严格地说,中国古代并没有同西方一样的专门研究感觉与情感的哲学学科Aesthetics。但中国古代也同西方古代一样,亦有大量关于美和艺术的意识观念和理论著作,有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的美学思想。如老子、孔子、《易传》作者、庄子、荀子等大哲学家就提出了“道”、“气”、“象”、“妙”、“味”、“美”、“大”、“兴”、“观”、“群”、“怨”、“涤除玄鉴”、“心斋”、“坐忘”、“厉与西施,道通为一”、“象罔可以得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化性起伪而成美”等等范畴和命题,为整个中国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3]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国美学史成为一个现实和事实。李泽厚和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在
“绪论”中就指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所指是对各时代文学艺术的以至社会风尚中的审美意识和其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狭义主要指对各时代已形成较明确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观点进行历史的梳理与分析。可见,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中国美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学”一词虽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但其使用范围却已推广至古希腊;西方、东方、中国乃至世界。
“美学”一词使用范围的广泛性告诉我们,一个新概念的提出虽然产生得比较晚,但如果它能对以往的一些事实,现象作出较合理的概括,则其使用范围自然可以向过去的历史时代的相关对象扩展,而不必拘泥于特定时代的局限。
近年来受科技与经济的全球化影响,不管是西方的美学理论还是中国的美学研究,都较少以抽象的本质问题为研究的中心,人们更多的是倾注于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审美文化,尤其是审美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作为美学、社会学、文化学交叉与融通或曰“美学话语转型”产生的新话语形式和新学科形态——“审美文化”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中国学界和社会的热切关注。[4]现已有多位美学家对审美文化的学理性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在相应的美学教科书及专著中列为专门的章节,使“审美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命题上升到前所末
审美文化和当代审美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