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的智慧和情感》读书报告.DOC:..《中国人的心灵》读书报告一、摘抄《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迷,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歹单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其实,文学史就是心灵史。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但是,它终究是诗,而不是历史。它们是经过心灵过滤的。它表达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创作者的“心理真实”。它是情绪,是情怀,是喜怒哀乐,而且,和我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对了,正是在这一点上,《诗》终于成了“经”:它是个性的,却也是共性的,它是几千年的某一些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体会,却也是几千年来直至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感受……它是我们共同道德观经典表达,是我们共同政治观的经典表达,还是我们共同人生体验的经典表达,一句话,它既是我们民族价值观的经典表达,也是我们民族博大情怀的经典表达。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和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播弄的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在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让我们充斥经验、知识以及无数俗念的心灵惴惴不安,惊诧莫名。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瞰夕月,落崖惊风。我们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械”的哲人身上啊?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鹄,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两棵在清风夜立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儿不能尽其意;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个大“箭垛”,让我们人人都可以在他那里射中心中所想;或者,如我曾经比喻的,是一个大大的“滚雪球”,当他在时光的坡道上滚过一代又一代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着上自己的东西:即是对屈原的新发现,也是价值的增值。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由衷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这小人很像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与君王之间,导致自己的被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天下之大,人才之多,出路却只有一
《三千年的智慧和情感》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