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但两千多年来,没有人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即便找到支点,按每秒1米的速度,需3万万万年左右,谁也没这大的能耐。通过这章的学衡原理,也知道阿基米德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了。 二、新授 (板书)杠杆的平衡原理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 ②F1/L1=F2/L2 ③F1-L1=F2-L2 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 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杠杆平衡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