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建国后任务:建设社会主义1949---1956过渡时期1956—1966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66—1976文革时期;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历史分期中国现代史易误指正:所谓过渡,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2、指导路线: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3、制定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一、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1949——1956)(1) 特点:阅读课本P82最后一段大字和文字框,归纳一五计划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探究:“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史料1“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史料2 中国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3 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现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毛泽东(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3)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4)苏联影响: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2)工业化建设: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易误指正:“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成就:课本P83《“一五”计划成果图》⑶三大改造①目的: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②改造途径对农业、手工业:成立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形式③完成:④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初级高级1956年底赎买政策①生产力: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②生产关系:完成三大改造,把私有制转变成公有制③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1949——1956)4、成就:二、1956——1966年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初期有益的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主要内容: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在八大路线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