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oc:..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9-000-02摘要无论何种单位类型,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都是单位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保证经济安全、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变得越来越艰巨。尤其是自收自支性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单位性质,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不足,更是加重了财务风险的发生指数。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自收自支性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管理展开论述,希望有助于自收自支性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关键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防范一、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综述(一) 何谓“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指自筹预算的事业单位,有稳定的收入,其收益归该单位所有,支出也由该单位负担,经费自给性较强。有结余不用上交国家,有缺口国家也不给予弥补。但是,该类事业单位又尚不具备企业的管理条件,其管理实行以收抵支、经费自给的模式。(二)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除了受政府委托,提供公共产品,承担一定的社会公共职能之外,还会通过利用自身优势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以取得经济收入。此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作为独立法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与民事责任也会在资产与技术等方面进行经济投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逐渐出现资金管理分散等问题,面临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同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效防范与管理财务风险,不仅能提高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有效增强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还能为迎接市场挑战增加实力。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薄弱的原因分析(一) 单位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目前,我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意识相对缺乏,并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直接导致单位在选拔财务人员时不规范,使得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常常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偏差,给单位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另外,意识的缺乏还使得很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仅是负责简单的财政支出记录,没有充分发挥财务作用。(二) 内部控制机制存在财务风险隐患根据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点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无论何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均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实现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手段将财务风险约束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虽然很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都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却不甚完善,执行力度也不高。比如,资金支付、项目投资、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融资、不相容制度相分离、授权审批等机制都缺少必要的控制与监督。在整个内控机制中,“领导意志”等人为因素起主导性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不规范的财务行为的一种纵容,容易形成财务风险隐患。(三) 财务决策不够科学性当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财务决策时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在决策中多是依靠个人主观经验,过于追求决策速度。对其他部门的监管也并不适应。种种情况直接造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面对资金运用时,无法实现合理筹划。不仅给单位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还间接影响了其偿债能力。从而造成财务风险隐患,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四) 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一个单位的有效运转,离不开良好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