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游庐山时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作者采用叙事和说理相结合的方式,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这是一首不朽的佳作。《游山西村》的作者陆游,以一个“游”字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气氛,以及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学情分析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不少古诗,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习理解。教学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和个别诗句的内涵。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感悟诗中的哲理,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时的大意,感悟诗的语境。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苏轼和陆游的相关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题西林壁》,随诗人一起去领略一下庐山那神奇的自然风光。生齐读古诗。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谁知道苏轼的生平?学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明诗意。(1)教师指名读古诗。(2)注释: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向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3)译文: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侧面看则仿佛变成一座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悟诗情。(1)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我们要想正确的认识事物,就必须用客观的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还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客观全面的看问题。四、《题西林壁》。,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意思的。第二课时一、导入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二、,知作者。师:谁来说说陆游的生平?(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是其作品的主旋律,表现为反抗外侵,抒发壮志未酬之感,揭露腐败当局及关怀祖国人民。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2)注释:腊酒浑:腊月里酿造的酒,称
古诗二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