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离婚》的精彩之处论鲁迅《离婚》的精彩之处-摘要:鲁迅的小说《离婚》虽不及《祝福》、《伤逝》那般出名,但是也是鲁迅笔下的得意之作。其文中,女性主义,反对封建礼教,独特的叙事视角的文章的精彩之处。关键字:鲁迅;离婚;女性主义;封建;叙事视角 《离婚》仍然是反映“旧中国儿女”的一篇小说,但文章的题目和主题却具有现代意义。“离婚”代替了传统的“休妻”,看似民主平等了些,可小说字里行间无时不显现着两个字——休妻。离婚的假象掩盖不了休妻的实质,鲁迅先生以“离婚”二字为标题,也许正蕴涵了对这种现象的莫大讽刺。 一、女性主义 鲁迅在《离婚》中塑造了爱姑这个人物形象。爱姑同样是农村妇女,但她跟祥林嫂不同,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帖”的七大人来调停。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那样任人摆布,而是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这又怎样呢?七大人打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爱姑所幻想的那样知书识理,讲公道话。会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得走”的封建礼法和秩序,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交锋中,爱姑表现得是多么的幼稚积软弱啊。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卤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鲁迅是从封建阵营中走出来的革命者和思想家,因而他对封建礼教的解析和攻击就更能深入要害,打中核心。他认为男女应该是平等的,鲁迅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出了带给一代又一代妇女深重灾难的致命的镣铐——封建的节烈观。他却专责女性:致于破人贞操的男子,以及造成不烈的暴徒,便都含糊过去。断然指出:“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去存在的生命和价值。”鲁迅认为它应该退出历史和道德的舞台。 二、批判封建礼教——爱姑强烈的反抗让封建礼教四面楚歌 爱姑,受尽了迫害和凌辱的农村妇女形象。她所受的教育,也还是“三从四德”“七出之条”之类,奉行的也是“夫者,妻之天也”这样的古训。在传统的道德的约束之下,她嫁到施家之初,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三茶六礼
论鲁迅《离婚》的精彩之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