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一、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隋朝: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唐高祖李渊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640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具体来说,*(1)将孔子偶像化。*(2)重用儒家人才。*(3)统一儒家学说。*(4)根据儒家思想确立治国方针。*(二)兼重佛老*唐高祖:“三教虽异,善归一揆”。*武则天:“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为一宗”。*1、佛教的影响*(1)成为对民众进行精神统治的手段,并破坏生产,威胁国家财政;*(2)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3)为后世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借鉴。*2、道教的影响:增加了士人的学习和考试内容。二、官学的继承和发展*(一)隋朝的官学*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作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我国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此外在大理寺还设有律学。*另设书学,算学及地方的县学。*儒家经典恢复为主要教材。*(二)唐代的官学*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归国子监统领。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东宫的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医学亦属专科性质,直辖于太医署。*地方上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分别由中央太医署和礼部之祠部领导。隋唐官学体制:1、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2、特点:*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增添教育内容;*教育等级制明显;*学校类型多样化;*教育、研究、行政三者合为一体。*3、官学的各项制度*——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束修制*——教学管理制度*1、教学计划*2、对教师的管理*3、对学生的管理三、中外教育交流*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大批留学生。*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输入印度的佛学。*与日本的文化的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这些人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遣唐使。第二类为留学生。第三类为学问僧。第二节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原因:*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标志:*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1、科举考试的程序*生源——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手续——报考时间是在每年仲冬,考生会集京师,办妥应试手续。第二年2月初春,考生赴尚书省礼部贡院应试。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2、科举考试的科目类型3、科举考试的方法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