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脉象,虽然它本就是具有形象的,可如果想用言语表达,却不简单。古时候没有照相、录音、录影等技术,更没有如今之电脑绘图等简便的显示和画图方法,若要用文字形容一个脉象给学子们了解,有相当的困难。因此,中医的先圣先贤们,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水流……等,找出许多很贴近的形容词语,用来形容脉象,使后世的中医学子们能够以较轻松的方式,掌握脉学的丰富知识。在这儿,笔者选一些古时候医生们形容脉象的词出来,由此希望能了解古人在使用语词上的天才。“来、去、疾、迟”,脉由沉部向浮部跳出来的感觉叫“来”,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觉叫“去”。有力的、快速的叫“疾”,无力的、慢速的叫“迟”。《伤寒论·平脉法篇》:“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形容了把脉之时,如果发现它从下往上跳出时的脉状快速而且有力,可从上往下的脉状慢速且无力的就是“内虚外实”,相反的,就是“内实外虚”。“大、小”,就是脉动有大的、有小的样子。在脉管的底部感觉脉之“本”,在脉管的上面感觉脉的“头”。《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荣、卫之气有强盛的、有衰弱的;强盛的用“高”、“章”、“纲”形容;衰弱的就用“惵”、“卑”、“损”来形容;荣、卫之气正常的、不强也不弱的,用“缓”、“迟”、“沉”形容。《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就使用这样的形容词:“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把脉的时候,想要知道病气之在表、在里,需要在寸口的浮部或沉部去探寻。这可以用指头压按以感觉它们,按压的力道应该如何,用什么词来形容呢?有一种叫作“菽”的豆子,属五谷类;聪明的医生们就用菽的重量来形容下指的力道:“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不同的部位还代表了不同的脏腑部位。光是感觉脉动在浮部、沉部的状况下,就有许多不同的脉象用以形容:例如“濡脉”、“弱脉”、“革脉”、“牢脉”、“实脉”、“散脉”、“芤脉”、“伏脉”。无力的脉,如“浮而无力,谓之‘濡’。沉而无力的,谓之‘弱’。浮中沉俱无力,按之且大,涣散不收谓之‘散’”。极度有力的脉,如“浮而极有力,谓之‘革’。沉而极有力,谓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还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按之至骨,推寻始得,谓之‘伏’。”这些都是以浮沉的部位,兼以形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脉名。把脉,还要看脉的跳动速度。脉跳动的速度,也有不同的形容词,可用以叙述;可以用“迟、数、缓、疾、结、促、代”等来形容它们。古人没有钟表,不能用钟表数秒,他们却知道用每次呼吸的心脏跳动次数,又叫作“至数”,来形容脉的跳动速度。古时候的大部分医生都是修道人,都有打坐炼功的习惯,所以他们的呼吸比较匀称。于是,用自己匀称的呼吸,以一呼一吸叫作“一息”,计算病人的脉动在

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百遍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9-09-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