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孔子的社会责任感.docx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孔子为何不选择隐居?——《论语》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两位隐士面对孔子弟子问路时,一位对孔子报以辛辣的嘲讽:他不是鲁国的孔丘吗?不是什么都知道吗?还不知道渡口在哪?而另一位则表示对孔子的瞧不起:他只不过是逃避他人的人,你跟着他,还不如跟着我这种远离俗世的人。其实两位隐士对孔子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认同。其实孔子同样不认同他们,孔子有自己的信念,他认为自己所推行的仁的观点以及礼乐制度就是要跟人打交道,即使世上“滔滔者”太多,自己也必须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那就是推行仁道。这就是孔子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孔子生活在一个现实混乱不堪,世风日下,礼崩乐坏的时代。在那时,孔子没有我们现在心中的“圣人”来作为他思想与行为的灯塔;在那时,两千多年后被誉为圣人的孔子在他的时代其实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不然他也不会辗转多国,在自己的家乡鲁国之外过了十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那时,孔子不顾他人看法,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这所需要的勇气,大得可以推动一个时代的发展。因为有了这种勇气,孔子才不会选择隐世。当然,孔子对于那些与他“道不同”的人虽然“不相为谋”,但是也不会向上述故事中的两位隐士一样对他人表现出明显的反对。孔子难道不希望过自由隐逸的生活吗?当然想,他说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这表现了他对超脱隐逸境界的向往。可是他深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道理,从未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他作为圣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面对纣王的昏庸无道,三个人在劝谏无果后选择了三种方式对待: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装疯扮傻成了纣王的奴隶,而比干则一直劝谏到死。孔子对这三个人都表示认同,认为都是“仁”,这三个人的做法正好对应了当时的几种处世态度:隐世以逃避,俗世中苟且,以及不肯苟同而死。那孔子自己选择的是哪一种处世态度呢?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孔子表示自己哪一种都不是,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处世智慧,但这与圆滑处世又完全不一样,这种处世方式是在有自己明确信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处世态度,以使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理想的达成做最大贡献。孔子的经历就是对这种处世思想的写照——他广收弟子讲学,当受到某一个国家的不公正待遇时,他并未心灰意冷,而是不辞辛苦的前往另一个国家继续自己的讲学之路。孔子对自己的理想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推

孔子的社会责任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xingmaoj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