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觉群季刊作者:刘立夫佛家与儒家、道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实社会,儒家是入世的学说,它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己任;道家却坚守着全真保性的避世宗旨;佛家则是出世的学说,它以超越生命存在为根本目的。佛家把对现实生活和现实生命的超越当作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它又以人生为中心来解释现实存在,构筑理想境界,它在承认世俗生活的某种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世俗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处世原则和规范。一、日用即道佛家以成佛为其追求的绝对完善的人格理想,其一切理论、修持,都是要引导人们实现这一理想人格,因此,它实质上是关于人生完善的学说,但佛家却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来追求完善。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就不断与中国现实的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的世俗化、伦理化,突破了高僧大德和士大夫思辨的探讨,从而与现实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在大众中普及。宋僧延寿说:“本末一际,凡圣同源,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亡俗。”(《万善同归集一卷上》)在延寿看来,宇宙的存在是唯一的,所谓本末,只是真际不同的表现形式。无论凡人还是圣人都具有真如佛性,其差别只是随缘而化的现象,他们都本于共同的种源,即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与妙圆菩提智慧。因此,佛家所追求的超越境界是与现实的世俗生活同融的。超越与现实的关系是:离真则无俗,离开了真谛、真际,世俗生活只是一片苦海,不具有任何积极的道德价值;离俗亦无真,没有现实的生活实际,而超越的真实就只能是一个完全虚假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空洞观念。佛家讲出世,指脱离、舍弃世俗的生活,使自己的一切思想、言论和行为都符合宗教仪轨,远离一切世俗的纷扰、烦恼,专心致志地修行向佛。但出世、离世并非断绝与世俗生活的联系,更非否定世俗生的存在。而是要把握世俗生活的本质,认识到虚假、烦恼是世俗生活的真实,用不执着于世俗生活的出世的态度处世,不为世俗生活所累,因此,出世与处世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即在于生活的价值观念,在于对生命与生活真实本质的觉解。在佛家看来,只要把握了生活的真实,出世与处世也就融通无碍,明末元贤指出:“人皆知释迦是出世的圣人,而不知正是入世的圣人,不入世不能出世也。人皆知孔子是入世的圣人,而不知正是出世的圣人,不出世不能入世也。”(《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二九》)出世与入世只是生活的形式,生活的价值是为了实现生命的完善,任何生命都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出世不能不入世。佛家追求的涅槃是对生活的终极超越,即超越世俗的生死轮回,而进入佛的境界,但这并不是要与世俗生活对立。中国佛教禅宗特别强调“体悟”,它反对脱离现实生活一味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反对离开主体自身的生命活动去追求绝对超越的独立本体,而主张在自心中见性,在日用中悟道。禅宗六祖彗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好求兔角。”“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但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疑问品》)。慧能把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宣扬法法是心,尘尘是道,主张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成佛不必通过渐修而可顿悟,只要心向佛,世间生活便是悟道之所。因此,人的完善与人的现实生活并不对立,它可以而且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二、处世无累 佛家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大道,完善自我,但绝不是把日常生活等同于道德。它主张以出世的态度处世,在处世中觉悟出世的境界,体验
佛家的处世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