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苍南民间“八仙戏”.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苍南农村向有演大戏迎新春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村村镇镇锣鼓声不断,京剧、越剧、瓯剧、婺剧等唱腔把苍南农村闹腾得红红火火。苍南人演大戏时,在第一天演正本大戏之前,打过头通,还要“打八仙”(即演八仙戏),以讨个吉祥的彩头。何谓八仙戏八仙戏,民间百姓称“打八仙”、“八仙庆寿”,温州一带艺人统称之为“八仙”。“八仙”是一种吉祥小戏,也是在正戏开演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戏,分“大八仙”和“小八仙”。苍南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发现龙港镇戏剧协会主席高福玉先生保存了15套“八仙”剧本,其中“大八仙”有《三张桌》(又名文武会)、《天官八仙》、《七星八仙》、《赐福》、《上寿》、《狮子鹤八仙》、《拾福》、《堆仙》(又名《奉蟠桃》)等剧目;“小八仙”有《万道金光》、《三星》、《抬寿》、《富贵长春》、《一文钱》、《上台盘》、《送子》等剧目。不论“大八仙”还是“小八仙”,八仙戏的形式皆为神仙聚会,亦唱亦舞,主要内容是祈求赐福、庆寿、加官、送子、魁星点斗、财神进宝等。演出此类小戏,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旧时凡遇庙会、修祠、圆谱等活动,或者地方上有喜庆之事,必打“八仙”,而戏曲演出团体如不会“打八仙”,就无人下订单请戏。为此,演出团体对此颇为重视,任何班社招收艺徒学艺,首先要学会“打八仙”中的跳加官。八仙戏的渊源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载有《瑶池会》、《蟠桃会》、《八仙会》、《王母祝寿》等多种名录,元钟嗣成亦著有《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明朱有炖著有《新编福禄寿仙官庆会》、《群仙庆寿蟠桃会》、《新编瑶池会八仙庆寿》等。刻于明代的一本戏剧和散曲合集《风月锦囊》(在我国失传已久、但在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的圣洛伦索皇家图书馆保存着一种重刊本)第二十卷保存着朱有炖的《八仙庆寿》。清无名氏选编的《千家合锦》也选录了明传奇《长生记》中的《八仙庆寿》一出。明代教坊编演的群仙庆寿剧中,有《众群仙庆赏蟠桃会》、《祝圣寿金母献蟠桃》等剧目。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剧本《谣曲》中,也保存着《西王母》、《东方朔》等剧目。此外,在明清小说中常有演出“八仙”戏的描述:《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中,描述梁山好汉受招安后,皇帝大宴梁山好汉时,教坊司、礼乐司出演八仙庆寿的情景。明末小说《鼓掌绝尘》第三十九回中,描述五月十三日关圣生辰时,在三义庙正殿前搭戏台演戏,当正戏《千金记》开演前则先演了《八仙庆寿》。清乾隆年间进士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大戏”条中有一段文字:“……有时鬼神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记述的便是“八仙庆寿”的内容。如今浙南一带流传的“八仙”戏与宋、元时期的“八仙”戏有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宋、元时期的“八仙”戏表现的是“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内容。到了明初,《蟠桃会》、《八仙庆寿》、《仙官庆会》等戏,则主要表现神仙庆寿和献瑞、驱邪,成为歌舞升平的吉祥戏了。从苍南得以保存的“八仙”剧本看,角色上仍沿用南戏的“生、旦

苍南民间“八仙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t520728
  • 文件大小567 KB
  • 时间201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