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莞美学校2016届高三10月周测试题
语文
说明:本试卷共4页,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美在民间(节选)
有学者认为,大自然能够愉悦人的眼睛,却不能感动人的心灵,只有人类自己的作品才能让人激赏。因此人们的视线逐渐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关注和研究转移到对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关怀和研究上。因为解决人自身的问题远比与自然打交道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之时,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投向社会,了解和理解人类自身。而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镜子所反映的既是现实的又不是现实的,既是真实的又不是真实的;镜子里面的人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
即使在人类早期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也不会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花在食宿上,他们总会生产出自己的工艺品,完成像狮身人面像这样的花费难以想像的人类劳动的艺术品。这体现出人类高层次的生存动机——它超越了直接具体的肉体生活需要,追求美的享受和不朽的灵魂。于是这种人类精神回归的动机、人类灵魂超越的动机使人从根本上与动物(仅满足肉体需要)划清了界线。艺术之于人类就像笑之于人类—样,都是只有人类才具备的能力。
民间艺术,就是民众自己所产生、享用和流传的美的创作。广义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美术、民间工艺、音乐、舞蹈、戏曲、杂耍等等,范围很广。它有农村乡土“民间”成份,又有市井平民“市俗”成份;既有偏重于以感情表现为主的装饰品,又有偏重于以认识功能为主的实用性工艺品;既有物质的工艺品,又有精神性的艺术表演活动。民俗学家段宝林先生在《中华民俗大典》总序中说:“美的生活就是在当时当地条件下最符合理想的生活,是人们的理想与现实条件的统一,所以作为美的民俗具有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是多种多样的。”民俗美具有时代性,人们的审美观念在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逐步变化。比如除夕夜全家—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仪式性的过春节的方式;而到了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则选择其它的方式过春节:或外出旅游,或重拾传统,去寺院烧香拜佛等等。
这种现实的相对的民俗美中包含有许多绝对美的分子,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民间对美的看法不是政治权利话语系统中的宏大叙事的独断,也不是知识精英话语系统里严整的逻辑推理论证:他们持大众日常话语,从生活常识出发,以满足生活需求为目的。民间艺术之美在于它的生活化,自然朴实;并且有实用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因而民间的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摧折,只要有一点点生长空间就会重新发芽开花。当然,现在有很多民间艺术正在濒危,或后继无人或失去市场。这不是民间艺术美本身的问题。而此刻研究民间艺术,可以帮助社会整理这些暂时还没有被社会整体认知的物质、精神财富,帮助人们理解这些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民俗民间文化。
--节选《文史杂志》2006年11期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但却不会从心底里感动,作者不同意学者这一观点。
B. 因为如果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作品才能让人激赏,所以我们人们的关注研究范围转移到对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关怀和研究上
。
,人类总是生产出他们的工艺品,反映出人类高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2016届高三10月考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