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卷心理学探新
总第 77 期 E X P IO R A T IO O P S Y C H O LO G Y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范畴体系的重建
彭彦琴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1)
摘要: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理论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呼唤着祈的范吟体系的建构。本文分析了
已有范铸说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范畴建构的几条原则,最后详尽解说了在天人合一背景中的以人
,精深内趁
及鲜明个性。
关锐词:中卧};理学思想史;范畴体系;天人合一;人性;元范畴
中圈分类号:B8409 文徽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一5184(2001)0- 0009- 05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发展至今,已从最初挖掘整理型的开拓性研究逐步转到这一学科理
论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其中范畴体系化是巩固、加深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理论基础的
重要途径。前辈学者费尽心力提出了基本的范畴说,而范畴体系的构建则是后学们应予承
担的责任。因此本文欲通过对已有范崎说不足的分析,对范畴体系建构原则的设定,以及重
建的范畴体系的阐述,展现给人们一个按照自身内在逻辑结构建构的,内蕴深厚且充满个性
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范畴体系的全新形象。
1 范畴体系,建的,要性与必要性
范畴(C- te g. ry )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一种逻辑形式,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
基本概念。任何一门学科均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科学即是范畴的系统,范畴的概括化与
系统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程度的标志。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也是由范畴组成的系统知识,做为
一门新兴学科尤其需要使其范畴体系化、科学化。杨鑫辉教授认为只有抓住基本范畴,“才
能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I]
正是由于认识到范畴对于中国心理学思想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本学科建立之初,就有
一批学者不约而同相继提出了各自的范畴说,如潘菠教授、高觉敷教授的八对范畴说(1983
年),杨鑫辉教授的五对范畴说(1981年),燕国材教授的八对范畴说(1984 年)。然而也正因
是草创之说,则难免存有认识上、表述上的混乱。它具体表现为范畴的划分准则各异,相互
之间有脱节,缺少一个一以贯之的严密逻辑结构。如潘获教授的八对范畴中,“唯物论的认
识论传统”恐怕不好称之为范畴,因为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不乏唯心主义思想家的观点、论述,
以唯物论统而括之是不全面的。而剩下的七对范畴则显得层次不清,逻辑结构极为松散。
杨鑫辉教授五说中的人性说、佛性说、性理说可归到人性说这一个范畴中,虽各历史时期提
法不一,但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而形神说则是对人性说的具体解说,因而它只能是人性说
范畴的子范畴,不应与人性说并列。脑髓说更是对形神说的进一步推进,它应是形神说下的
一个子范畴,故将这三个有明显层次序列的范畴并举亦不妥。燕国材教授的“八说”亦存在
以上的不足。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补充了诸如名与实、常与变、群与己、公与私以及人情、面
万方数据
心理学探新 7田1 年
子等,但这些范围均不属于基本范畴,它们要么只能算作下属的子范礴,如名与实只是探讨
认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范畴体系的重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