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治疗室(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一、治疗室(注射室)布局合理,专人负责,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并有明显标记;进入治疗室(注射室)的人员必须衣帽整齐,私人用物不得带进治疗室(注射室)。二、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治疗车上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各种治疗注射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压脉带,原则上药液配制应现配现用,如抽出的药液特殊情况暂时未用时应入无菌盘中保存;加药用的注射器一用一弃,不得重复使用。无菌物品(无菌贮槽)、抽出的药液、静脉用无菌液等必须注明开启时日,无菌物品开启后24小时内有效。启开的静脉用无菌液、抽出的药液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铺好的无菌盘、启用的持物钳干筒不能超过4小时。四、用后注射针头必须按相关规定放入锐器盒内,同时注意个人职业防护,防止刺伤。五、治疗第一文库网室(注射室)内的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必须分开放置。治疗车上的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六、无菌柜应每日进行清洁、消毒。无菌物品按消毒日期先后依次放入柜内,按取左放右的顺序取用,每日清理,不得有过期物品,所有无菌物品有效期按包装材料而定,在环境的温度、(即温度<24℃、湿度<70%),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包有效期为14d,未达到环境标准时,有效期为7d;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个月;一次性的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纸塑袋包与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过期物品应及时重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应除去中包装,分类码放在无菌柜的防尘良好的柜内。七、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阴凉保存。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并注明灭菌日期。未用完的消毒液中不得添加新的消毒液。八、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持物钳,持物钳应与容器配套,手柄应在容器外,使用湿筒,浸泡液的高度应在持物钳轴节以上2-3cm处,浸泡液每日添加,每周更换2次,持物钳与容器每周灭菌2次。用2%的戊二醛作浸泡液其使用效期不得超过二周(使用说明书中有特殊要求时按说明书执行),酌情每周过滤1-2次。九、体温计、止血带、指甲刀、备皮刀等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方法为浸泡在含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84消毒液中30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如有特殊污染时浓度增加到1000—2000mg/L。十、治疗室(注射室)每日湿式清扫两次,室内物品平面每班清洁交接,每日用含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每日定时自然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每次至少30分钟(空气消毒机按消毒器厂家使用说明书),紫外线灯管每周用95%酒精擦拭清洁;卫生用具专用,有标示,定点悬挂。十一、对特殊感染病人应与一般病人分开治疗,所用物品器械单独处理。十二、治疗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日产日清;损伤性废物入利器盒,标示清楚;特殊感染病人所用物品双层包装并有警示标识;每日填写医疗废物交接记录,要求内容详细,重量准确,字迹清楚,并存档保存3年。十三、遵守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根据监测计划定期做好治疗室(注射室)的各项监测并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治疗室、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治疗室、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1、操作前医护人员的准备(1)操作前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2)进行无菌操作前后要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拭双手,方能进行下一项操作。(3)医护人员发生特殊感染不得进入治疗室。2、清洁处理(1)坚持每日清洁制度,定时通风,确保室内物品(包括污物桶)清洁干净。(2)操作前后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擦拭桌面、台面、治疗车和治疗盘等。(3)治疗室的拖把专用并有明显标志,地面每日用浸有消毒液的拖把至少擦拭2次。(4)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照射时间为一小时,并有记录。(5)每月大扫除一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菌落计数<500cfu/m3>。(6)静脉注射止血带做到一人一带,用后消毒液浸泡消毒。3、无菌的措施(1)无菌、有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有标志及消毒日期。治疗室护士每日清点并检查无菌物品(包括一次性物品有无过期)的有效期,过期物品需重新消毒方能使用。(2)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无菌敷料罐第一文库网(纱布、棉球)开封后有效期为24小时,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3)治疗室使用的持物钳或持物镊应与容器配套。无菌罐、无菌镊、盛碘酒、酒精瓶每周压力蒸气灭菌2次。对特殊感染病人应与一般病人分开注射,所用物品器械单独处理。(4)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盘内的治疗巾每4小时更换一次,抽取的药液不得超过2小时。(5)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
治疗(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 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