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DOC)-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交通法.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交通法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    题目浅析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及处理    姓名张璞教育层次本科  学号11**********分校石家庄电大  专业法学教学点深泽电大  指导教师日期      浅析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及处理    【摘要】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罪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案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如何更好地正确运用法律武器,同交通肇事罪作斗争,以达到惩罚犯罪,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利益的目的,这对保障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果,具有深远的意义。正确理解和认定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审理过程中附带民事诉讼和量刑等方面的问题值得社会共同关注。  【关键词】交通肇事,法律,认定,交通肇事罪      目录  一、正确理解犯罪构成是准确认定交通肇事罪的基础...........................1  (一)要正确地使用法律,准确认定交通肇事罪..........................1  (二)如何把握交通肇事罪的情节标准...................................1  二、附带民事诉讼是审理交通肇事罪的重要组成部分........................5  (一)在处理交通肇事罪案件中,勿忽视附带民事诉讼,搞重刑轻民........5  (二)审理交通肇事罪案件,不能忽视量刑情节...........................6  三、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对策...................6  (一)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6  (二)预防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对策.....................................7  四、参考文献...........................................................9      浅析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及处理    近几年来,交通肇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交通肇事案件的增多,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影响大,善后处理难,针对这类案件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而立法却相对滞后,给审理这类案件带来了许多难题,因此认真研究此罪对立法的完善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罪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案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如何更好地正确运用法律武器,同交通肇事罪作斗争,以达到惩罚犯罪,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的目的,这对于保障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司法实践中所遇到几个问题略抒浅见。  一、正确理解犯罪构成是准确认定交通肇事罪的基础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发生重大事故而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要正确地适用法律,准确认定交通肇事罪。  1、犯罪主体必须是从事交通运输工作的人员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应依法对自己犯罪行为负责的人,没有犯罪主体就没有犯罪,不符合犯罪主体要件的人,即使其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也不负刑事责任。  (2)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交通肇事犯罪主体必须是自然人。如果法人触犯了刑律,也只能由其直接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  ②犯罪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16岁。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只对杀人、重伤、抢劫、放火、严重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未满14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③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刑事责任能力,就是能够辨别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具有对自己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能力。  1    ④犯罪主体必须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主要是驾驶员以及那些从事与交通运输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人员。如: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车人等。  2、犯罪的主观方面  ①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他们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如故意、过失、动机、目的等。犯罪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犯罪的主观方面则是犯罪主体基于什么心理状态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要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②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DOC)-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交通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ena45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19-09-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