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硐室.docx前言近年来,全国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很大,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严重,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现代化煤矿生产规模大、运输距离长、工作面连续推进长、采煤工作面较长、这些都给井下人员撤离带来一定的困难。另据煤矿事故统计和救援经验,在矿井发生事故第一现场因爆炸坍塌等伤害立刻遇难的人员仅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0%左右,绝大多数矿工的遇难是由于爆炸后其附近区域氧气耗尽、、含有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逃生路线因爆炸阻断、煤矿事故扩散速度快导致的危险区域大、逃生路线长,给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撤离带来困难等原因而无法及时撤离到安全区域或升井而造成的。因此,在煤矿事故中,无法及时转移的矿工长时间暴露于有毒有害的气体环境中导致窒息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直接原因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尤其以煤矿、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国家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隶属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该矿东部行政区隶属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管辖,西部属咸阳市旬邑县石门乡管辖。本区地貌特征为中~低山区,属子午岭的南延部分。地势北高南低,最大落差600余米。一般高差在100~400m之间。本区位于黄陇煤田中部,旬耀矿区南缘。从大地构造来看矿区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拗褶带内。区内广泛出露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总体构造形为一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其上发育一系列走向北东的宽缓褶曲。本井田为一宽缓的向斜构造。轴向近东西,长约10km,,南翼倾角8~12°,北翼2~5°。区内河流以寺坪河和秀房河为最大,均为常年流水。另有寨子沟、老君庵沟、南沟等,其水均流入寺坪河。寺坪河和秀房河在井田东南边界处汇合东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服务年限30年,井田面积约10km2,保有储量约4000万t,主要开采4~2号煤层,立斜井联合开发,煤矿井田东西长10km,南北宽约2~4km,井田面积约25km2,其中:东部先期开采区为精查勘探,面积17km2,西部预留区为普查区,面积约8km2。经过补充勘探后,,-2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中上部,K1和K2标志层之间,4-2煤层为矿井唯一可采煤层,~,。煤层倾角平缓,一般为2~12°。煤层含夹矸l~2层,最多可达9层。夹矸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4-2煤层埋藏深度大,层位较稳定。厚度变化规律明显:厚煤带赋存于向斜构造之南翼,在向斜两侧逐渐变薄以至尖灭。煤层属较稳定的结构简单~复杂的可采煤层。4-2煤层是中硬性煤层,多为黑色,条痕色为褐黑色,沥青光泽,阶梯状、参差状断口,呈条带状、线理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内外生裂隙较发育,并被方解石黄铁矿薄膜充填,偶见菱铁质鲕粒及结核。由于煤中丝质组分含量高,视密度值偏高,。4-2煤层老顶为“小街砂岩”,岩性为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中砂岩,厚层状,较坚硬。~,属中等稳定的不易冒落顶板。个别钻孔该层相变为粉砂岩,岩性深灰色,近水平层理。~,属不稳定易冒落顶板。4-2煤层直接顶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局部为泥岩、粉砂岩,水平层理发育,风化易破碎,~,,属不稳定易冒落顶板。4-2煤层底板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部分地段为粉砂岩。~,~,%,属软弱岩石,遇水易膨胀。《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矿山救护规程》《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
避难硐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