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赤脚医生.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赤脚医生 ——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医疗制度
材料一:解放日报/2005 年/12 月/26 日/第 005 版
嬗变,赤脚医生 47 年路
———聚焦上海农村合作医疗
本报记者顾泳梁建刚实习生周阳
农村合作医疗在上海的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1958 年出现雏形、1965 年大发展、1978年后成熟和 1990 年后的跨越阶段。
这四个阶段联系着四个称呼:卫生保健员、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和执业医师。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赤脚医生”。
1965 年,毛泽东发表了“六·二六”批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引发批示的,是一篇有关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
主人公王桂珍,被称作“赤脚医生”第一人,事迹屡次被搬上银幕,至今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
“赤脚医生”之前,卫生保健员诞生在川沙县的另一个乡镇———张桥乡。张桥乡陆行村的
高翠娥,1958 年当上保健员。如今已是 67 岁的老人,说起当年笑个不停:“记忆最深的是往井里撒漂白粉,当时传染病多,这法子最灵……”
张桥乡不仅是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村级卫生室最早出现的地区。
1957 年,张桥乡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村级卫生室———季乐一社卫生室。
1958 年 10 月,张桥各村开始由集体为农民每人每年支付 8 至 10 元,农民个人每月交 3 至 7 分钱,作为医疗保健基金。
到卫生院看病,可免挂号费、注射费、化验费并减少药品费。
这便是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最早的雏形。
毛泽东“六·二六”批示后,这套制度被推向全国。
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曾这样评论:“虽然简单粗糙,但行之有效。只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均寿命就从 35 岁增加到了 68 岁,几乎翻了一番。”
年近 60 岁的方生培,在崇明县城桥镇元六村卫生室工作了 40 年,“‘赤脚医生’早上下田,下午再抽空看病。为节约成本,我们还自创草药,煎蒲公英也能抗菌抗炎,有时跟青霉素疗效差不多;熬柳树叶,能防血吸虫病……”
上世纪 70 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发展到高潮。1978 年,上海“赤脚医生”达 9000 多人。
此后,农村施行包产到户,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医疗在全国覆盖率从 95%降至 5%,而上海是为数不多的保留地之一。
材料二:

赤脚医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