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生之心境情调.pdf.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维普资讯
“人生之心境情调”——出
自吕迪格尔· 萨弗兰斯基
.的德格尔传
——一位来自德国的大师第
一页。这是一本四十多万字的
大书,我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来
读它。当我读到最后一句话
——“哲学之路又一次重归黑
暗”时,让人挥之不去、越来越
浓重地压迫着人的,仍是“人生之心境情调”这句话。
海德格尔说,哲学应该始于“人生之心境情调”,始于惊异、畏惧、忧
虑操心、惊叹好奇和狂欢。
二十年前,当我研究生刚刚毕业时,深深震撼了我,而且无形中对
我的思想风格起着一种支配作用的,也是叔本华的一句大致类似的话:
“人之所以成为一个哲学家,总是由于他自求解脱一种疑难。这疑难
就是柏拉图的惊异怀疑,他又称之为一个富于哲学意味的情绪。”
萨弗兰斯基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海德格尔认为是“人生之
心境情调”把生活与思维联系在了一起,但它却断然拒绝在自己的生活
中对本人的思维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做任何研究探索。因为他最大的梦
想就是为哲学生活,最后消失在哲学之中。
这是只有大师们才可能做到的。海德格尔在讲授亚里士多德的哲
学时曾以这样的话作为开场白:“他诞生、工作而后死去。”其实对任何
一位大哲学家,比如康德、黑格尔,也都可以这样的话作为开场白或结
束语。对这些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中的“心境情调”已不再重要,重要的
只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生活早已消失在他们的哲学之中。海德格尔
也这样,至少希望这样。
但我们能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相信了他们的“纯粹思想”吗
德语诗人保罗· 策兰在他的一首诗中有“死亡来自德
国的大师”这样的名句。在萨弗兰斯基看来,海德格尔就是这样一位可
能带给人死亡的大师,当然尼采、马克思也是;他们或以死亡作为思想
维普资讯
的主题,或在蔑视死亡中想超越个人的死亡、征服人类的死亡,死亡总
不可避免地作为一种姿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也正是在不同的姿态中,
“死亡”构成着自身并具有了不同的意义。策兰最后自杀了,这也许与他
在和海德格尔谈了一个上午后,“心中怀着对走来之语的希望”有关,也
许,仅仅是也许。谁能知道策兰最后的心境情调但“带来死亡”的德国
的大师们却没有一个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因为他们已
然消失在他们的思想之中。这就使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特别是
哲人的一生,到底是应该在抵抗各种各样的“消失”,包括“消失”在思想
中或这样那样的事业中度过,还是在“为人生的伟大瞬间开拓出机会”
中顺应、遁入或实现自己的“消失”前者可能是个人主义者,可能是悲
观的、相对的或虚无主义的,后者则是利他主义者,是有事业心有奋斗
目标的乐观主义者。这就是问题的严重性。
“抵抗”是一种人格的伟大,但只有“消失”了自己才能实现这种伟
大。海德格尔当然抵抗过,特别是当他与雅斯贝尔斯相识并建立起“扣
人心弦”的“战斗共同体”时。当时的他们要创办一个刊物,这个刊物只
发表他们两个人的文章,使之成为哲学的火焰,高扬起反教授哲学的声
音。页这种“战斗共同体”在以后的纳粹事件中自然而然地瓦解
了。到五十年代。当海德格尔企图与雅斯贝尔斯重修旧好时,雅斯贝尔
斯已对他自己的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哲学在

人生之心境情调.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薄荷牛奶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2-2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