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比路长
很多人崇拜强者,折服于他们的果断和坚强,仰望他们的铁腕和魄力,这种惊天动地的气势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圭臬。
一位真正的强者,是能够拥有追求远大目标的勇气,热情与执着。
倘若乔布斯在被赶出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后失去了对于远大目标的追求与信念,呐么现在风靡世界的I phone,I pad,I touch也只能成为想象中的泡沫。
倘若连任失败后的卡特失去了对于远大目标的追求与信念,呐么他也不会在疾病防治,住房短缺,发展中国家明主选举等人道主义方面的贡献有所建树并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倘若林肯在竞选失败后失去对于远大目标的追求与信念,呐么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上就会失去一位因解放黑奴的伟大总统。
古老的阿拉比国坐落在大漠的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得城堡变得满目疮痍国王对四个儿子说,他打算将国都迁往据说美丽而富饶的卡伦。
卡伦距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越许多崇山峻岭,要穿过草地、沼泽,还要涉过很多的河流),但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
于是,国王决定让四个儿子分头前去探路。
大儿子乘车走了七天,翻过了三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问一个当地人,得知过了草地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便调转马车回去了。
二儿子策马穿过这片沼泽后被那条宽阔的大河挡了回来。三王子漂过了大河却又被一片辽阔的大漠挡了回来。
一个月后,三个王子陆续回到了国王这里,将各自沿途所见讲给了国王听,并再三特别强调他们路上问过了许多人,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
又过了五天,小王子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兴奋地告诉父亲去卡伦的路只要十八天的路程。
国王满意的笑了:“孩子,你说的对,其实我早就去过了卡伦。”
几个王子不解的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路呢?”
国王一脸郑重道:“那是因为我想告诉你们四个字——脚比路长。”
是的,脚比路长,远方无论有多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双足抵达。人生亦如此,我们不怕目标的高远,只怕没有追追寻的勇气、热情、执着……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一往无前地行进下去,就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所谓地远方,其实并不遥远。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魔缠身之下创作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的一句,也是他人生经历的写照。
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以顽强的信念完成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的科学著作风行世界,谱写了一曲命运挑战之歌。
贝多芬在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后,凭借信念,他创作出了享誉世界的第五交响曲《命运》。
人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奋斗的目标。但是,更不能缺少执着追求的勇气,不能缺少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28
那个故事作为“脚比路长”的原点适合在开篇概述,写作中提到了大量的名人事迹,很好。问题是:1-如何使得材料的列举呈现出自己的思维逻辑?2-怎样将这些名人的经历与“脚比路长”结合起来谈?(也就是在论证时如何紧扣话题)
“脚比路长”这个短语出自一个小故事。故事说的是国王为了迁都派他的四位王子去探查一下即将去的地方。前三位王子都认为路途遥远而半途而废。只有第四位王子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并凯旋而归,告诉他的三个哥哥和父皇其实路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只需再向前走一点,就到了。
相信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脚比路长,只要有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成功。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
《为学一首示子侄》中写道“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为何拥有无数优越条件的富者不能至南海而只凭借一瓶一钵的贫者就能悠然的来回呢?想必正如王子一样,被那看似遥远的路程给蒙蔽了双眼,从而失去了信心。如果连信心都没有,又何谈今后的努力呢?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时间长了,他发现,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去吓唬那些还没有成功的人。其实这个现象也正发生在我们身上。而那些吓唬我们的成功人士,正是我们内心对困难的恐惧。是那种恐惧,再加上人自身的懒惰,使我们再也没有向前再踏一步的信心和勇气,有的只是退却的心理。古人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相信/总是让每个人都大吃一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常人不可能克服的困难的?!因为他们有信心,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有人说:“只有做了,才知道它的困难。”但如果不做,岂不是连是否困难都不知道么。是可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然而,尽管信心重要,但光有信心是不够的,还需要
脚比路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