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管理教学类 】中小学教学小百科(26)语文科·观念篇.pdf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抓住“契机”渗透思想教育

广东省湛江市湖光中心小学吴新龙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书育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行思想教育呢?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
我认识到,凭借教材,抓住“契机”,启发谈话,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条有
效途径。所谓契机,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事物转化为他物的切入点。而教
学中的思想教育的契机,是指在媒介作用下将课文中包蕴的思想因素转变为
学生内在的思想素质的切入点。如何才能抓住切入点,在学生思维活动中渗
透思想教育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见。
一、抓住疑点,拨“乱”反正,提高认识
由于学生知识局限,认识不足,理解肤浅,对课文里所表现的某些思想
内容难以接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提出一些与课文反映的思
想观点相反的看法。我认为,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契机,因而在教
学时,教师切忌充耳不闻,更不能呵斥学生,否则会适得其反。只要教师善
于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正面诱导学生讨论,同
时启发学生自我省悟,就能使我们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课,刚听完朗读课文的录音后,就有个学生小
声说道:“在敌人还没有来时,他不肯离开,等敌人来抓,真是太傻了。”
乍一听,我很生气,刚想发火,突然想到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机会。于
是我对学生说:“李大钊同志在敌人未来以前,假如听从妻子和别人的劝告,
趁早离开了北京,就不会被抓。可是他偏不听劝告,这是不是太傻了呢?”
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阅读思考,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讨论后,学生已初
步晓得“他是为了革命工作而不愿离去的”,我进一步启迪学生:“他为了
什么工作而不肯离开北京呢?”经过逐步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了李大钊同志
为了保守党的秘密则不顾自己的安危。这种革命工作重于自己生命的气节被
学生所接受,同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李大钊那高大的形象。
二、抓住重点,叩开心扉,深刻理解
文章的内在思想性蕴含于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透过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表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本质的内涵。这样学生能抓住
其本质,本身就是领悟了其中的思想。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我的具体做法
是,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咬句嚼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而逐层深入地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如《白杨》一文中“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
还要坐几天汽车”这一段,是拓展学生思维,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教
学时,我着重抓住三个“只知道”,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其言外之意。我先提
问:“兄妹俩兄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这里用‘只知道’
说明了什么?”学生略加思索便回答:“他们除了知道爸爸和妈妈都在新疆
工作以外,其余的就不知道了。”我接着问:“那你们还知道什么?”学生
沉默一会儿,我又提示他们联系上文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刚一启发,学
生的思维立即活跃了起来。有个学生说:“我还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什
么在新疆工作。”我顺水推舟:“他们为什么到新疆工作呢?请你具体说说
吧。”那个学生想了想说:他们到新疆工作是服从祖国的需要,祖国哪里需
要就到哪里去,不讲任何条件,不畏艰难险阻,为建设祖国边疆而贡献一切
力量。”由此可知,这位学生已对课文中“只知道”的用意心领神会了。这
样叩开了学生的心扉,余下的两句也被学生迎刃而解了。然后,我还趁热打
铁:“理解了这段话,你们懂得应该怎样做吗?”这就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把课文里所表现的思想及时迁移到学生的觉悟中来,很好地在理解语言文字
的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三、抓住“情感”,导谈感想,催其内化
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直驱力,是促进德育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
催化剂。一课将末之际,学生已基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领会了
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学生是否能与文章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呢?这
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一些“情感”色彩较浓的课文,我就是
抓住“情感”因素,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谈感想,动之以“情”,树之以“志”,
进而催其内化。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先指导学生读懂了课文第
一节至第五节内容,然后提问:“大家在作者的带领下,游览了祖国的西沙
群岛,你觉得它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答道:“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
景色优美的地方。”我推波助澜:“西沙群岛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景色优美,
是个很可爱的地方。你知道岛上还有什么更可爱的吗?对此你又有什么感想
呢?”这样结合阅读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

【管理教学类 】中小学教学小百科(26)语文科·观念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