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的舰艇部队(1)海军的扫雷舰艇部队为打破国民党对长江口的水雷封锁,1950年3月29日华东军区海军以海军学校一个建制中队为基础组建扫雷大队,,辖"古田"、"枣庄"、"周村"、"张店"、"秋风"舰艇(一说组建时辖"张店"、"沽河"、"枣庄"、"周村"、"碾庄",后"沽河"、"碾庄"调出,"古田"、"秋风"调入)原三野教导师参谋长孙公飞任大队长兼政治委员。1951年1月改称水雷大队,1952年6月增建扫雷艇中队,1955年10月改为海军扫雷舰第四大队。1972年扫雷舰4大队所属5条扫雷艇参加了抗美援越作战,其中05艇荣立集体一等功,两艇荣立集体二等功。1950年12月成立中南军区海军第1舰队,所属的第1舰艇大队为扫雷舰大队,辖四条YMS木壳扫雷舰:"Y-1","Y-2","Y-3","Y-4"号,后改为"3-101"、"3-111"、"3-121"、"3-131"舰;1955年10月改为海军扫雷舰第三大队,1957年1月移防湛江。1954年5月以威海巡逻艇大队所属的8条扫雷艇为基础,组建青岛基地扫雷舰大队,同年10月接收两条苏制扫雷舰。1955年10月改为海军扫雷舰第五大队。1955年,四大队古田、枣庄、益昌、利东、周村五舰(益昌、利东舰1954年编入)加装M-13火箭炮,同年秋参加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演习后火箭炮全部拆除。1958年8月在湛江组建扫雷舰第10大队,装备国产6610型扫雷舰。1963年移防川岛。1962年11月2日,川岛水警区8条护卫艇,扫雷舰3大队3-121、3-131舰,10大队3-104舰在观通站引导下于赤溪半岛蛇鼻湾以南海区,击沉特务输送船"M1545F"号,毙(溺)武装特务20人,俘10人。1972年5月,南海舰队奉命组成"水雷调查工作队",张寿瀛任队长,郭宝兰任政治委员,下设潜水组、技术组、扫雷组。5月28日进驻越南海防。1972年7月,南海舰队将"水雷调查工作队"改为"援越扫雷工作队",执行师级权限,张寿瀛任队长,郭宝兰任政委。由扫雷舰4大队调来的5条扫雷艇编成一个大队,欧略任队长,刘维仁任政委。从1972年5月至1973年5月,共出动援越扫雷人员318名,先后分5批人越,共出动各种舰艇16艘,其中扫雷艇12艘("01"号、"02"号、"03"号、"04"号、"05"号、"11"号、"12"号、"13"号、"18"号、"51"号、"20"号、"53"号艇),生活保障登陆艇3艘("07"、"16"、"17"号艇),海工修理艇1艘。共扫除水雷46枚,其中05艇扫除15枚,荣立集体一等功;01艇扫除5枚,51号艇扫除11枚。1973年援越扫雷工作队扫雷艇队回国后,人员及装备归龙门水警区护卫艇47大队建制,47大队以此组建了扫雷艇中队,1973-1975年扫雷舰4大队先后分四批接收若干条312扫雷艇,组建了遥控扫雷艇中队。1977年至1978年护卫艇47大队派出的扫雷艇分队扫除了琼州海峡西口和东口雷区。1978年护卫艇47大队接收了某型港湾扫雷艇若干条,并改建为扫雷艇大队。1958年3月组建海军扫雷舰9大队。1959年12月海军抽调巡逻艇1大队扫雷舰中队扩建为扫雷舰11大队。另外1976年10月护卫艇47大队改称海军扫雷艇1大队,1982年7月撤消番号(2)海军的防救船部队1955年5月14日,海军旅顺基地成立防救大队。接收了苏联海军的4艘港湾潜水工作船、2艘近海打捞驳船。1958年4月19日,海军青岛基地成立防救大队。1958年5月15日,东海舰队防救队调归舟山基地领导,扩建为大队,驻定海。1969年3月移驻奉化。1961年8月9日,南海舰队防救队改为榆林基地领导,扩建为大队。另在在湛江成立了南海舰队防救中队。1978年12月,南海舰队防救中队移驻广州威远,扩建为大队。1985年10月缩编为中队。1971年2月,海军福建基地在福鼎组建防救中队。1982年3月移驻三都澳,扩建为大队。1985年10月缩编为中队(3)海军的登陆舰艇部队海军登陆舰5支队是海军中历史最悠久的舰艇部队之一,前身可以追溯到1942年10月成立的苏中海防团。1945年10月以苏中海防团的两个连,吸收其他部队的成分组建苏中海防总队,后沿革为苏北军区海防纵队。1949年4月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后,苏北军区海防纵队调入华东军区海军,改为华东军区海军第1纵队。1950年2月,海一纵组建炮艇大队,1950年3月,华东军区海军第1纵队改称华东军区海军江防舰队。4月炮艇大队的登陆艇分编组建登陆艇大队。1950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江防舰队改编为华东军区海军第5舰队。性质为登陆运输部队。这是海军第一支登陆舰部队。1950年9月,第5舰队所属的炮艇大队及登陆艇大队整编成三个巡防大队,并调出。1951年3月,第5舰队所属的中、大型坦克登陆舰分别编为第一、
海军的舰艇部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