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差不多同时问世,分处一南一北,是清代中叶长篇小说领域的重要作品。有趣的是,两部小说中同时塑造了两个侍妾形象,即《红楼梦》中贾政之妾赵姨娘,《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之妾赵氏。小说家通过这两个姓赵的姨娘,把封建家庭的侍妾形象及其社会地位包括她们所代表的侍妾文化,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为了叙述简便,以下行文中《红楼梦》简称《红》,《儒林外史》简称《外史》。赵姨娘在《红》中是一个颇有知名度的人物,也是一个人人厌恶的人物,包括她的一双儿女贾环、贾探春都不喜欢她。探春从根本上否定了和她之间的母女关系,而且指斥她“阴微卑贱”。读者无法从她身上看不出一点亮色,她整个地表现出人性的丑陋和险恶。从她的遭遇来看,她是应该获得作者读者的同情,可是作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嫌恶,读者从具体情节中也实在无法把同情给她。这都是因为作者竭力表现的是她身上人性的恶与卑微丑陋,人性的善,人性的尊严作者是那么吝啬,没有给她。所以这个人物从小说美学的角度讲,是一个简单化的扁平人物,不是一个立体的复杂的人物。周思源先生说她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物。他从三个方面论述说:“鲁迅曾经说过,《红楼梦》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塑造人物的脸谱化、简单化的模式,好人不一定都好,坏人不一定都坏。但是赵姨娘却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外,是纯粹的反面人物,在贾府里,她没有人缘儿,贾母骂她是‘混账老婆’、贾政恼了,也要大声怒斥。就连她的女儿、儿子也不把她放在心上。那些小丫头们也瞧不起她。这么一个讨人厌烦的人物为什么会成为贾政的妾呢?实在是莫名其妙。长相平平、举止粗俗的赵姨娘尽管不符合贾府选择媳妇的标准,但她还是冠冕堂皇地成了贾政之妾,贾府的半个主子。然而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有一套独特的美学原则,以至于他笔下的女性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而赵姨娘却是一个典型地违背曹雪芹审美原则的一个人物,为什么她也会出现在《红楼梦》里,实在是莫名其妙。赵姨娘恶毒、卑鄙的表现不但在贾府上下,得不到同情和支持,就是在曹雪芹这里,也出尽了丑态,在曹雪芹笔下,只要遇到了赵姨娘,文字就转变了方向。尽管《红楼梦》里也有一些曹雪芹不太喜欢的人物,但他们的形象也没有赵姨娘这么让人不齿。曹雪芹为什么单单对赵姨娘感到厌恶呢?实在是莫名其妙。”刘再复说“赵姨娘在《红楼梦》中,可以说是唯一没有长处的女性,曹雪芹写人性均有‘复性’的特点,也就是‘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唯独赵姨娘没有。”作者为什么违背了自己已经建构起来的美学原则,把这个令人厌恶不齿的女人写的一无是处呢?有人说曹雪芹在幼年时期曾经遭遇父妾的虐待,给他幼小心灵留下创伤和阴影,故而借小说发泄对做妾女人的仇恨。这样的解释实际上没有文本根据。如果细数起来,《红》中写出的妾不在少数。如时而提到的贾政的妾周姨娘、贾珍之妾佩凤和偕鸾、贾琏的妾平儿、薛蟠的妾香菱、内定为贾宝玉的妾袭人等等。这些侍妾没有一个写的像赵姨娘这样不堪。反而是,如香菱、平儿是作者珍爱赞美的女性形象,袭人是出现在太虚幻境中的副钗,地位相当重要。这样的叙事安排说明作者并没有对做妾或者有着妾之身份的人物充满仇恨和厌恶。那么作者通过赵姨娘要表达什么思想情感呢?研读文本,我们发现,赵姨娘在《红》中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从她所占的篇幅即可看出她在作者的叙事策略中不可忽略。她从第20回出场,直到第117回得病暴死才退出了叙
【课外阅读】两个姓赵的姨娘--《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侍妾命运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