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莱罗舞曲》看拉威尔交响乐的创作特点泉州师院教科学院曾华宏内容提要:拉威尔的交响乐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一朵绚烂奇葩,《波莱罗舞曲》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这既是一部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被誉为当代最珍贵的艺术纪念碑。本文从拉威尔的创作特征论述了波莱罗舞曲成功的原因。关键词:拉威尔波莱罗舞曲创作特征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二岁开始学作曲,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音乐体裁,有歌剧、钢琴组曲、舞剧、管弦乐等。其中,舞剧《波莱罗舞曲》的创作是他所有音乐创作中的最大亮点。舞剧的体裁早在拉威尔之前就已确立,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分别写有多首舞剧。然而,拉威尔却以其印象主义作曲家特有的艺术精神和风范,为这种音乐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舞剧新的生命。拉威尔青年时代在学院环境中已有标新立异的创作构思和不同一般的崭新印象的倾向,他的精神气质的发展受象征派诗人如马拉美的影响很大。但即便如此,对现代主义的倾心并没有使拉威尔走上绝路,相反的,人们认为拉威尔善于在“死胡同的尽头找到通向美丽的新田野的敞开着的大门”。①拉威尔的早期音乐受到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较多地体现了印象派的思想。但后来受夏布里埃和萨蒂的影响和对法国古钢琴音乐、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配器以及李斯特的钢琴写作的热衷,拉威尔转而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他毅然放弃印象派的那些理想,回到更古老、更纯粹的法国音乐传统,同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西班牙民间音乐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所谓“法国新古典乐派”,并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和弦语汇、管弦乐音色、主题和形象、以及大胆引进的爵士乐音乐等,丰富了当时的法国音乐。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约束,写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动,色调明朗,在艺术上有许多创造并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的作品。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拉威尔最重要的创作特征是对技术的尽善尽美的追求,尽管他技术高超,但对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复推敲、精心雕琢,1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他的传记作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因拉威尔这一癖好,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地地称他是位“精巧的瑞士钟表匠。”他对艺术持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严格地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而只是一种‘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但我从未企图摒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波莱罗舞曲》,正是拉威尔的这些创作特点的集中体现。该作品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被誉为当代最珍贵的艺术纪念碑。拉威尔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洋溢着舞蹈的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