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地细节描写。技能目标: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教学重点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教学方法朗诵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教学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悼亡诗。词人的妻子去世已经过去了漫长的十年,但词人对亡妻的怀念更加深沉。上片书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年来的苦难生活,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及梦中相逢之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冈”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流露词人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学情分析】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卑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的首创。学生对苏轼的豪放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婉约词则接触较少。故在教授时,可指导学生体会苏轼婉约词中对亡妻的真情实感。,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在前面学习的《定风波》中,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他的豪放、豁达,但他同时也是位多情的人。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他对亡妻深沉而真挚的悼念之情。先讲一个故事。(课件)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一)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二)课文分析1、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明确: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2、“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明确: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也是同样的。3、“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明确: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4、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明确:“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
江城子+苏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