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手机短信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 25 卷心理学探新 2005 年
总第 95 期 P SY C H O LO G IC A E X PLO R A T IO N 第 3 期
手机短信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陈少华陈少惠胡兆云刘倩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广州 510405)
摘要:采用自编式手机短信(SMS)问卷及 NEPR 人格测试,以280 名大学生为研究对
象,该研究考察了SM S使用情况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神经质与使用SM S 的担
心时间、幻觉经验、作息时间有显著负相关,与 SM S 对交往的影响呈显著的正相关;(2)外倾性与
SM S 使用数量和作息时间显著正相关;(3)宜人性与SM S 使用时间有显著负相关,而与SM S 比例呈
显著正相关;(4)认真性与总费比例有显著负相关,与幻觉经验和作息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SMS; 大学生;人格;大五因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一5184(2005)00069一04
1 问题提出用过手机短信功能。一份对上海大学生使用手机短
目前,手机短信(Shor MessagService,简称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 SMS 的主要目的是人际
SM S)正以其受传对象的广泛性、传播信息的迅捷交往,使用的主要原因在于 SM S 能“自由自主控
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经济实用性以及无限移动、制”;在信息、情感交流的质量方面,61% 的人表示
接收信息自由便利等优势而迅速成为信息传播和情“拉近了与朋友的距离”,另有 11% 则认为“疏远了
感交流的主要渠道〔’〕。正如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与朋友的距离”;当 SM S 失灵时,61% 的人感觉“好
那样,SMS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像缺了什么”,4% 的人感到“非常焦虑”,有 3% 的人
作和生活。与其他传媒相比,SM S 很可能因其超强甚至感到寸步难行[5)。就像网络成瘾那样,SMS 成
的时效性、便捷性及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而产生更瘾在少数大学生中已成事实,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时
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分析, 髦病的蔓延—"SM S 依赖症”或曰“sms 综合症”、
SMS 在为社会成员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许"SMS焦虑症”[6]。可见,SMS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
多负面的影响,如助长了欺诈、色情、暴力等犯罪行系已成为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为[[ 2]。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SMS 因其娱乐功能、情如果说SM S确实影响了人际间的情感交流,那
感功能以及交流功能而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么也肯定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反之,个体的
式。与此同时,短信息过多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人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 SM S 的使用情况,
健康,如果 SM S 交流取代了直接交流,那么有可能如发短信的数量、频率、内容等,这是一个相互作用
使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不懂过程。可以这样假设,一个人如果以大量的 SMS 替
得尊重别人[3Macquarie大学的Smith 和Williams 代人际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其人格的某些
在控制人们对移动电话短信息服务交流使用的情况方面肯定要受到不良的影响,如变得更内向

手机短信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