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探索◆教学思想方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出发,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理论联系实际等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过程,亨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愿望,更好地学习对自己、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达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内容却是极其重要的。重点介绍了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基本自然地理过程之一——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发展——演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完成从地理现象到地理成因的探索,从感性知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从第一单元对学生地球观的感知培养到从第二单元开始的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分析,再到第五单元(§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整体综合,本节内容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又作为大气运动的开篇,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通过学生对活动的自主探究,完成对地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结果——原因,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分析、整理材料——解决问题——地理语言表达)。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热力环流,同时又是理解众多大气运动理论的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考虑,结合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热力过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亲生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中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鉴于模块一教材的基础地位,从高一开始,学生开始接触系统的地理理论知识,但是在此之前,学生头脑中对地理学科特征、地理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认识很少或者很零碎,在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模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故确定其为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这些内容原理性强,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又较为抽象,因此确定这些内容为本节难点。二、说教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探索自然原因,增强学生对本课内容,乃至整个地理科学的兴趣,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把一些抽象的运动过程演变为直观的动态过程,可以使学生在最快时间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激起强烈的学面上气压差异与相对于地面的同一点对应的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差异,常易混淆。另外,热力环流的另一难点是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地理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地理现象的形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