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解释——读《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经题中的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不同于知识单纯的体验,它是由反思和体验得来,其分为三个阶段: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者递进,实相般若是为实质的般若。波罗密多是指做一件事情的过程和方法,心经指的是精要。故而标题意为用智慧解除痛苦方法的精要。心经的首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印顺法师称此句为标宗,在我看来,此句为全文总摄之句,它独立构成了心经的第一部分。在我看来,这里涉及到了心经的根本思想和根本目的。心经的根本思想是“照见五蕴皆空”,全文主要围绕着“空”这个线索展开,主体部分就在论述“五蕴”“十八界”等自性空的本性。心经的根本目的是“度一切苦厄”,断除人们因为执着于空有的烦恼。而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因果关系:只有认识到世间事物皆空,才能摆脱苦厄。苦可分为行苦,坏苦,苦苦三类,其中有一些苦如行苦中的病痛之苦是能通过我们的行为摆脱的,但有些苦如大部分坏苦、苦苦,无法通过行为事实加以摆脱,因为这种苦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认识的错误。认识的问题最终要靠认识来解决,因此我们要摆脱苦,就要对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般若思想认为,苦的产生在于人对有的迷惑与执着。因此,要摆脱痛苦就要对有——世间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心经所提出的对世间事物正确认识就是空,以般若照见五蕴,最后得出五蕴皆空的结论,从而摆脱苦厄。人们对五蕴常常产生有的实在感,这种有是自性有,即是独立的永恒的自我生成的,而实际上的有是缘起有。有分为三种:相待有,假名有,发有。相待有要二者相待假立,假名有是因为因缘不同而各个假借不同名而立,法有虽然假相宛然却了无自性。这里利用《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进行透视。所有的有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而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事物,都是暂时的,如同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因为事物是由条件构成的,所以一旦事物存在的条件消失了,事物也就消失了。一切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都会消散。所以尽管有有其实在的表象,实际上却是虚幻的。般若观中,有和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缘起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这里空的概念并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无常变化,非独立,非实有。这些特点是五蕴自身固有的性质,它是不变独存的,因此说五蕴自性皆空。根据第一句总摄的原理,心经又进行了一个具体的论证。这就是心经的第二部分,也是主体部分。这里心经选择了色作为详细论证的例子,色是因缘所生的色,空是自性空,色是缘起而生的,其本质是空,因此说色即是空。缘起的有并不会坏缘起的假象,自性空也会导致宛然有,空不害因缘生法,因此说空即是色。空与色在这里达到了统一,所谓的色即是空是使人们认识到色背后空的本质,避免我们因为表面的色而为所累,所谓的空即是色,是为了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弊端,了解缘起因果,催人向善。依照此论证方法,心经将空的概念推及到了六尘、六识、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六根指六种精神活动产生渠道,色是所见者、声是耳所闻者、香是鼻所嗅者、味是舌所尝者、触是身所感者、法是意所知者。六识是人所产生的六种心理活动。它们分别代表着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生理世界,六根缘六尘生六识,统称为十八界。十八界都可以通过色空的思维公式演绎,因而得出
心经解释 ——读《心经的人生智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