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英国充满动荡和不安,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诗歌忠实记录了这一剧变时期的社会情况。除此之外,17世纪还存在着一个极富特色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Poetry)。发端于16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的玄学派诗歌,内容复杂,多写信仰和情感上的苦闷、焦虑和思索,充满紧张的情绪,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初期黑暗、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创作手法上,玄学派诗歌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这些在西方诗艺中被称为“巧智”(wit)的手法给玄学派诗歌带来了一种“严肃的与幽默的,幻想的与平凡的因素相平衡”的怪诞效果。正是因为这些怪诞效果,使得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之前倍受冷遇和攻击,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视其为“异端”。但是,随着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崛起,英美诗坛巨匠给予玄学派诗歌以高度评价,确立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玄学派诗歌研究的重新提及,反映了文学批评对诗歌创作审美情趣的一种转变。文本的意象组合意象是构成诗歌境界的基本要素。意象在西方被称为“image”。image来源于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侧重于“形似”之象,具有简洁和说理的特性。简洁,并不意味着意象在诗歌中只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诗歌境界的呈现靠的就是意象的组合。意象进入作品后,由于组接的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意义。玄学派诗歌的呈现的是“玄”的诗歌境界,源于它自身独特的意象组合,使整个艺术实体显现出全新的美感意蕴。(一)点面式意象组合运用点面式意象组合的诗歌,往往是在全诗中穿插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意象,起到以点带面的核心作用,从而凸现诗意的境界。如安德鲁·马韦尔《爱的定义》一诗:虚伪的爱恰似那条斜线,总能从各个角度致意问好,而我们的爱却是平行线,永远延伸,却绝不相交……诗人所要表达的完美的爱情必然分离永不相交的主题,全都凝结于“平行线”这一意象中,抽象的命题却充满具体可感的形象,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全诗境界获得了哲理性的升华。再如,约翰·多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临别:莫伤悲》:即便是两个,也好比是圆规的一双脚紧固相连;你的灵魂,那定脚,坚定不移,但另一脚移动,它也旋转。虽然它居坐在中心,但另一个在外远游时,它便俯身倾听它的足音,那一个回到家,它便把腰挺直。你对我就会如此,我必得像另一只脚,环行奔走;你的坚定使我的圆画得正确,使我能回到起始之处。圆规自此成为英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意象之一。女方是圆心脚,男方是圆周脚,倾斜着身子围绕中心打转,暗示着坚贞不渝相爱的情侣。圆规两脚紧紧相连,象征着即使离别,双方也都心心相印,精神融合。据有的注者考证,圆规是坚贞的象征,圆是完美的象征,这是古已有之的。作者并没有生搬硬套现成的东西,而是展开一系列连贯、合乎逻辑的联想,赋予意象新的意蕴。但这一意象曾引起一些论者(如塞缪尔·约翰逊)的非议,他们认为机械、精密的圆规所具有的死板特性与浪漫、甜美的爱情是不相称的。不过,这个意象表达的内涵却非常的深刻、非常贴切,一对情侣的离合关系以圆规作比,“冷静理智的色调”体现一种“情到深处的凝重”,的确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感受。(二)比兴式意象组合“比兴”本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所用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可以针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渲染,使语言形象化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