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试论萧红《生死场》中女性的悲剧命运系专业 年级 开题日期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萧红的《生死场》写于1934年9月,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它对人(特别是女性)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在解读《生死场》的近七十年历史中,民族大义的话语占到了长期的主导,东北的沦陷几乎使得所有的阅读者都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抗日题材作品。但是,这样的角度却无法解释年轻的萧红为什么如此迷恋描述女性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激进的女性主义却为这一文本的解读提供了另一种角度。萧红在《生死场》中以“越轨的笔致”,大胆、真实地描写了女性在恋爱、婚姻中的身体、精神等方面受到的种种的压迫与损害。书写着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到精神存在均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歧视、侮辱和摧残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历史和命运,展示她们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活下去所遭遇的痛苦不幸,所付出的惨重的身心代价。小说是萧红文学创作的主体部分,因而对小说的研究历来是萧红研究的中心和焦点,萧红小说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印象式批评到专题探讨,由对作品本身的评述到对作家创作风格、精神气质、人格理想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从女性文学这个角度去分析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中女性的命运悲剧。:研究内容:一、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爱情、婚姻悲剧二、女性的生理悲剧(身体上的悲剧)(一)性爱的悲剧(二)生育的悲剧三、女性自身弱点(精神上的悲剧)精神的麻木四、下层女性的生活情况和生活中的困难结语:(总结《生死场》中女性悲剧的命运)萧红,作为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以《生死场》、《王阿嫂的死》、《呼兰河传》等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在面对个人及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不断的抗争。其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探究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生死场》既充满了对男权的批判精神,又有着女性自审的勇气,在对女性苦难命运“哀其不幸”的同时,更有着“怒其不争”的愤恨,显示了一个女性作家理性思索的光芒。进度安排:2012年7-11月,前期系统研究2012年11月底,提交开题报告和写作提纲2012年12月底,提交论文初稿2013年1月底,提交论文第二稿2013年2月中旬,提交论文第三稿2013年3月初,提交论文第四稿2013年3月底,提交论文答辩稿2013年4月底,参加论文答辩2013年5月初,:跨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含文献资料查阅与调研情况):
萧红《生死场》开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