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作者:————————————————————————————————日期: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市东长安街16号《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毕,重新开馆之际举办的重要专题展览之一,旨在通过本馆所藏的一批古代青铜器以展示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之美轮美奂。早在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我们祖先即开始使用青铜制品。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夏代纪年范围内,青铜铸造已较为发达,不仅冶铸武器、工具、装饰品,而且铸造了鼎、斝、盉等礼器群,后经商、周礼制所继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核心。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作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顶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青铜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大孟鼎周康王时期清道光初年陕西郿县礼村,先后为当地乡绅郭氏,县令周广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荫等所有,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于1951年将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器雄伟庄严,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样式。大孟鼎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述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孟之事。铭文中周康王向孟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内、外之臣僚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孟要效法其祖先,中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铭文用字波磔分明,体现了用笔过程中自觉的提、按意识。通篇文字布局规整,书风凝重。后母戊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商王母亲的庙号。,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的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庞大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经检测,%、%、%,与战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子龙鼎商末周初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是商代体积最大的圆鼎。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子龙鼎颈部所饰纹带由两类饕餮纹相间环列,静中求变。每个单元的饕餮纹以凸起的鼻梁部位作对称轴线,躯干向两侧伸展,形成一首双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体。整个饕餮纹带由一个单元纹样向左右两方反复连续伸展构成,整齐并富有节奏。器足上端所饰高浮雕式饕餮纹卷角如羊,愈显动感,既与鼎颈部所饰饕餮纹带相呼应,又增加了此件重器的稳定感。饕餮纹尊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河南新乡出土此器通体以繁密云雷纹为地,浮雕式饕餮纹、龙纹作为主题凸起其上,同时,饕餮纹、龙纹自身阴刻线纹,其目部尤为鼓张。这种使用阴刻与浮雕两种技法以打造高低不同阶次的表现方式,既突出了主题纹样,又形成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改变了平面装饰的单调。夔龙纹觚商后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