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北京顺义石幢.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前段时间在《亚东印画辑》和《亚细亚大观》中搜集中国古塔老照片的时候看到这个——“顺义石幢”,这个不是塔,但也有“塔”样,算是“老照片里的中国古塔”的一个花絮吧。
北京市顺义区的历史,在顺义区政府的网站上是这样写的:“顺义,春秋战国地属燕国,汉朝初年置狐奴、安乐县。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为顺州。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置归顺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顺义郡。顺义之名由此出现。唐末仍为顺州。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降顺州为顺义县。清雍正立六年(公元1728年)直属京师顺天府。民国三年,属直隶顺天府。民国十七年改属河北省。新中国成立后,属河北省通州专区。
1958年3月划归北京市。1998年3月撤顺义县,设北京市顺义区。”曾经有座石幢一直是这座老城的标志。
幢,最早是指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时主要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而关于“经幢”的说法,最早来源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中说“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尘落在身上、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意就是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写经挂在高幢上或其他高处,可以让看到、接近甚至粘上风从经幢上吹落的灰尘的众生不入地狱。唐代中期以后,这种经幢的形式始在中国盛行,多在佛寺大殿前矗立。早期的经幢在形式上可能接近旌旗,由丝布及木竿构成,后发展为石刻。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个部分组成,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幢身立于基座上,下层幢身刻经文,上层幢身镌题额或愿文,再上覆一幢顶。基座及幢顶多有狮子、罗汉等雕刻。
顺义现在有座石幢环岛,中间立一高大“石幢”,早非当年原物(现在这个实在太丑),那这个位置是否是旧时石幢所在地呢?幸得网友四慎提点,我在首都图书馆的北京记忆网站(张民国时的顺义县城地图,在四门对应大路的交汇处,也就是顺义老城的中心,标记了一处原点,旁注“石塔”,想来应该就是指石幢了。为了准确,我把这张地图合成到Google Earth里,经过比对,正好就是现在的石幢环岛附近。
首都图书馆藏民国22年(1933年)出版的《顺义县志》中的顺义县城图
叠加了顺义县城图的Google Earth
从照片里看,石幢呈平面八角形,最下面是三层磊石底座,上面置逐渐缩小的三层仰覆莲瓣须弥座,须弥座束腰处石雕图案看起来像戏狮或海马,基座上是下层幢身,照片放大后还能看到上面刻有文字。比较奇特的是幢身周围还有一圈共计八根石柱,石柱每间隔一根上还有一条盘龙。八根石柱支起上面的双层顶,再上是幢身上层,也能看到刻有文字,同样被一圈八根石柱包围。幢顶下有木质的加固件,“幢刹”呈双球状,还装饰有花纹。整个石幢高大繁复,尤其是幢身周围的石柱一方面起到装饰的作用,还起到支撑的作用。我以前看到的
石幢都很简洁,但也很不稳定,容易倒塌。据顺义县志载此石幢修建于唐代,我比较相信这种说法,因为须弥座上的装饰、幢身上的文字、幢身周围石柱上的盘龙和云居寺的都很像(须弥座上的装

北京顺义石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unde11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