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全面落实《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规划(2011-2020)》(即《攀越计划》),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特制定《山东大学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建设基础“十一五”期间,山东大学秉持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全方位开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成效显著,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大幅提升,为“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科体系优势凸显。学校现有9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形成了初具特色和一定优势的学科体系。文史哲传统优势得以进一步传承发展,理工医领域先后取得一批的科研成果,SCI收录论文数连续10年位居全国高校前10位。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学校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建设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与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院士9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57人,3个创新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4个创新学术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85个,本科专业116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大学科门类。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和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二)发展形势“十二五”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落实《攀越计划》、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机遇期和攻坚阶段。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崭新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必然会带动中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引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空前加大,我校能获得及可争取的办学资源必将大幅增加,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教育进步提出了更高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日益加剧的全球人才、科技和教育竞争,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迫切需要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山东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学校提出了“到建校120周年时把山东大学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勾勒出学校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当前,我们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国际高教领域人才、资源的激烈竞争态势使我校一流大学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必然是一个不断攻坚克难的攀越之旅。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学校面临的发展形势,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攀越计划》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青岛校区建设,拓展办学空间,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延揽造就杰出学者,建设高层次师资队伍,为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奠定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二、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以空间拓展和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加快发展重点学科,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显著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主要办学指标稳定居于全国前10位,接近世界200强。把山东大学建设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中心、文化传承和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实施教育创新计划,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富创造力的研究生;——强化协同创新,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和科研平台,产出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进入ESI排名前1%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达到10个以上且位次显著前移;——发挥智力优势,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发挥学校文史见长的学术优势,打造研究和传承中国
山东大学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