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作者:————————————————————————————————日期: 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摘要: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苏轼的仕途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击倒,始终刚正不阿、直而不随,成为后世敬仰的词学大家。苏轼创作的具有旷达疏放、清丽飘逸风格的词更能体现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加显示出了词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与融合。本文试结合苏轼的坎坷经历分析其以旷达为基调的词作风格。关键词:苏轼;坎坷经历;乐观旷达;词作风格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在诗、词、文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词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他把自己乐观旷达的做人品质融入到词的创作中,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苏轼22岁考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感到朝廷新旧党争和新党内部的斗争激烈,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以后历任密州徐州知州。在地方官任上,苏轼关心人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由于新党政客从苏轼的诗文中寻找借口,将苏轼逮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这是一场卑鄙、残酷的文字狱,使苏轼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年底结案后,以罪人身份安置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他一生中经历最为坎坷的一年。绍圣年间,宋哲宗亲政,苏轼被“安置”到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又远谪儋州(今海南儋县)。在困苦的生活中,他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并积极创作。宋徽宗继位之初,向太后听政,苏轼才从海南返回中原,可是,也就在他刚刚回到常州的时候因病去世了。苏轼的大部分词,作于他在政治上累遭打击之后,由于苏轼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天然之美,故其词作也努力追求平淡高逸的境界,刘熙载《艺概》如此评苏词:“东坡词具神仙之姿”,指的正是东坡词的超然之致、天然之韵,具有清旷高超的风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近乎直陈式地披露内心世界苏轼的不少词感情外放而不内敛,以《满庭芳》为例: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词作气度开张,否定争强好胜。“浑教是醉”的行为表现出的就是旷达不羁的思想。这种情绪和思想是对相互倾轧的现实社会的蔑视,也是自由个性的公开张扬。又如苏轼从杭州到达京口赈饥时所作《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漂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眉,长羡归飞鹤。与老友短暂的相聚后旋即分别,同样的漂泊流荡,天涯沦落之感油然而生。这种感情如此强烈,以至词作打破上情下景和情景相生的写作模式,以直发议论、直抒胸臆的形式一贯到底,将人生萍泊蓬飘、朋友聚短离多、归乡之志难酬的深沉喟叹一泻而出。二、超凡脱俗,尽显独立人格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于初到黄州时,当时苏轼显得很孤寂,因为贬官如拘囚,“带着镣铐创作”的他身不由己,在黄州的动静皆须汇报。然而孤独的心中又时时流露出高洁自赏、不同流俗的情怀,词作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
苏轼的旷达词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